孩子恨父母

孩子恨父母

孩子恨父母,在很多人看来是无稽之谈。但每一个做父母的在面对叛逆孩子的时候,都会有“孩子恨自己”的感受。不同的叛逆孩子,他对父母“恨”的轻重有所不同,从小小的埋怨到最后敌视父母,这对于父母的爱子之心来说,无疑都是最痛心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会延续到孩子成人以后对父母的态度,在父母年老以后,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不好甚至是不孝,其根源就在于孩子逆反期时父母教育的缺失。

父母生养了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时是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慢慢养大,当孩子要成人时却产生恨父母的心态,这样的孩子看起来简直是一个狼心狗肺的人,有这种心态的孩子更是大逆不道。可很多人在批判孩子的同时,似乎忘记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在这里,父母的过错,很大程度上是教育上的不当,他们在家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独裁者”,孩子没有任何自主的空间。孩子在这些父母的手上接受着傀儡式的家庭教育,这样,孩子在生活中的不快,就会很自然地转化为对父母的怨恨。

因此,在青少年中会不停地出现一些忤逆子,但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我们就不难找出自己教育失败的根源。

在现实中有两种不同的家长,那就是“成功型”和“失败型”的家长,当然,这种所谓的成功与失败有可能是家长的自以为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做事都是很有主见的,他们都有很强的能力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有的甚至会因为这些而有些自负——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就会成为一个“独裁者”。

“成功型”的家长由于自己是成功的,他总想把自己成功的经验灌输给孩子,同时,他也希望孩子能快速接受自己那些成功的经验。这时,他就给自己的孩子设计出一套“最佳的生活和学习方案”。他们把孩子当成“一列火车”,他们把这辆“火车”固定在“最佳的生活和学习方案”这条轨道上。他们以为,这辆“火车”只有在正确的轨道上才会最快最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失败型”的家长由于自己是失败的,他就会把自己人生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和事业的延续,他们希望孩子能帮自己实现人生的理想。同样地,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把孩子当成是“火车”,把孩子放在自己设计的轨道上。

“失败型”的家长与“成功型”的家长有所不同,“失败型”的家长会从自己的失败中总结一些经验,努力地使孩子不要犯和自己一样的错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不停地挑出孩子的一些错误;“成功型”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把重点放在叫孩子“这样去做”“你必须这样做”上。因此,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

(1)父母把做事的步骤和方法给孩子设计好,孩子动手去做就行了,孩子不用花费太多的脑力,有时只要有体力就行了。父母的意思是让孩子在自己的“英明决策”下能获得很好的教育,他们不允许孩子有任何违背自己意图的举止。孩子一有偏差,父母就会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斥责或加强对孩子的指导。

(2)孩子做事之前必须要和父母商量,孩子一切自主的行动都是不被允许的,小到孩子吃什么样的糖果,大到孩子自己人生的走向,一切都是由父母来决定的。

(3)孩子的要求很少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心里所渴望得到的东西,父母也用自己成人的眼光加以审视,最后得出的结论都是以否定而告终。

……

在家长看来,自己的这些做法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给孩子设计好做事的方案,那是给孩子在做示范;办事要经父母同意,那是父母在给孩子把关;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那是在教育孩子不要任性……可这些对于孩子来说,往往会变成最令他们反感的事。

家长的这些做法,使孩子的身体得不到自由的行动,孩子的思想得不到实践的检验,孩子的兴趣得不到满足……孩子会感觉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东西属于自己,父母用独裁的方式掌控着自己的一切,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犹如将他放置于一个能禁锢人身心的牢笼里,使自己压抑万分——你的教育叫孩子有这样的感受,教育哪还会有什么效果可言,使孩子在叛逆中产生对父母的怨恨,倒是很自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