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时尚惹的祸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在买东西、用东西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仅在款式上有所要求,还要求符合眼下的流行时尚,他们总是要家长买一些时尚的用品,这样他们才会心满意足。即使是再实用的东西,要是在生活中不流行,他们也会不屑一顾。因为孩子会觉得用不流行的东西,在同学面前会很没面子,同学们会嘲笑他。于是,孩子总是注意着当下流行的东西:一个书包、一件上衣、一个玩具、一种新的游戏……市场上流行什么他们就向父母要什么。他们的生活用品几个月、甚至几天就要求更换,尽管原来的东西还可以用,但他们会因为东西的“过时”而弃置一旁。
现在在很多孩子的家里,都会有很多孩子不用的东西,有的东西只用了几次。家长感到留在家里孩子也不会再用它,扔了吧又觉得可惜,看着这一堆无用的东西,感觉孩子很是浪费。家境好的可能只会担心孩子养成奢侈的坏习惯,家境不好的不仅仅会担心孩子会养成奢侈的坏习惯,在经济上也使家里负担沉重。
孩子追求时尚所带来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些,在这之前还有很多问题出现,具体是:
(1)父母给孩子买东西时,孩子与父母的意见往往不能统一。
(2)孩子要求买东西的次数太多了,家里负担起来很吃力。
(3)爱和同学攀比。
(4)孩子要买的东西家长不能有半点耽搁。
……
家长在给孩子买用的东西的时候,考虑是多方面的:这个东西需要买的话,他首先考虑到的是东西的“有用”,然后再征询孩子的意见。大人很忙,还要特地抽出时间来,买的时候,还要考虑到东西的实用价值的最大化,用起来是不是适合孩子,家境不好的还要考虑它的价钱——父母买东西比孩子考虑得周全,孩子的事父母总是很用心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孩子是不知道的,这是父母不知不觉这样去做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爱的一种本能的体现。可当孩子在买东西的时候,他仅仅只考虑东西的流行状况,把其他的一切因素抛到九霄云外,而且这种盲目的购物方式在家长看来,一点主见都没有。
于是,对于孩子总是流行什么要什么,大部分烦恼的家长往往会这样去抵制孩子:
(1)对于孩子的要求不予理睬。
(2)父母会这样说教孩子:
“你不是刚买了鞋子吗,怎么又要买?妈妈的这件上衣都穿一年了。”
父母这样的教育,仍然使孩子沉浸在对要买东西的渴望中,孩子不会得到满足,心情就会很不好。孩子就是要父母教育的,父母教育不好,当然有责任。
对于父母来说,买孩子最满意的东西是为人父母的心愿。在当今,就是家境再不好,大部分家庭里的孩子也会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更不要说家境比较好的了。与自己相比,孩子用的东西父母永远是把它放第一位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快乐。这与父母的矛盾是:当孩子有太多的购物要求时,甚至是到了奢侈的地步,这样家长就不得不反对了。他们希望孩子能认识到:挣钱很辛苦,买的东西不能“尽其用”太可惜了,追求时尚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是有难处的:
因为学校里很多人崇尚时尚,同学课下总是以流行时尚为话题,自己穿的“守旧”,和同学在一起就会没有话可说;穿的“守旧”人还会显得很傻,并且孩子不想使自己看起来很寒酸……心里的这些“苦闷”,孩子无法和大人们去交流。在孩子看来,最方便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流行什么时自己能及时去买什么,孩子把所有的“苦闷”统统化作这个简单的行动——父母是不会理解这一切的。
明白了父母与孩子各自的想法,我们就不难看出二者存在的分歧。之后我们再来审视父母对孩子的这番教育办法:
对于孩子的要求不予理睬,这可能不是一种好办法。有的父母会对孩子的要求装聋作哑,装作没听见,装作忘记了,这唯一的好处就是起到了对孩子拖延的作用,家长的目的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希望孩子在拖延中淡忘自己的要求。可家长不知道,孩子的同伴可能天天在谈、在用孩子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有外界在不断地强化着孩子对想要的东西的渴望,父母的装聋作哑和无动于衷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痛苦煎熬的过程,这个过程只会令孩子更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对于我们教育孩子的那几句话,在孩子看来,他们都有完美的回答,父母说“你不是刚买了鞋子吗,怎么又要买?”孩子给的答案是:现在的那种款式要比先前买的那双好,班上很多人都在穿;多一双鞋交换着穿更好。对于“妈妈的这件上衣都穿一年了”那句,孩子的理解是:那是因为妈妈喜欢那件衣服,不喜欢的话,钱在妈妈手里,她会知道给自己换衣服的。
有时孩子的想法就是这样简单,或者说是不懂事,这就是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如果父母把孩子追求时尚的虚荣举动,想用打发的态度来解决,那么,父母的教育就不会有效果,正如父母反对孩子流行什么要什么时,总结大多数父母的教育是:
或用无言去对抗孩子,使孩子在渴望中苦苦地等待;或者父母对孩子的说教毫无针对性,一边是父母的煞费苦心,一边是孩子没有半点转变——很多父母会迷茫:究竟我们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