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经方是经典方的简称,也是历代相传经验方的简称。经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应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医的临床规范。古往今来,名医无不研究经典,擅用经方者无不成为临床高手,但经方的应用绝非易事。方证简略不详,现代应用范围不明,影响了经方的普及与推广。20多年来,本人专注于经方现代应用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本小册子就是本人常用的经方使用常规。

本手册收集的处方以汉代医学典籍《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典方为主,少数后世的经验方因配伍严谨,疗效确切,且沿用日久,本人也经常使用,故一并收录其中。10余首本人的经验方其实是经方的合方或加减方,应用上虽有比较明确的范围,但不可与经方同列,附录最后。

使用经方,首先要熟悉【经典配方】和【经典方证】。这些记载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配方来源于先人千万年来上亿人的亲身尝试,配方用什么药物,每味药物用量多少,如何煎煮加工,如何服用,服后将有何反应等等,古人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经方有方必有方证,这些经典方证是安全有效使用本方的目标,虽然经典原文的叙述比较简略,但真实质朴,是我们学习应用经方必须遵循的规范。

其次,为了帮助读者应用经方,【推荐处方】将经典配方的用量做了换算。如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其用量原则是按经典配方一两等于5g换算,并结合目前临床实际推荐;少数后世方则根据临床习惯用量推荐。【推荐处方】中的用量通常是成人一日量,老人一般为成人量的2/3,3~6岁小儿为成人量的1/3,6~12岁为成人量的1/2。由于用量问题非常复杂,涉及患者年龄、体质、气候、地域、疾病,以及药材质量及加工、药物的配伍及剂型、服药方法等诸多因素,故本手册的推荐处方用量只能供临床参考,应用时需酌情处理。使用某些含有附子、麻黄、细辛、大黄、芒硝等作用较强药物的经方更应谨慎,斟酌其用量。

第三,本手册的【方证提要】【适用人群】【适用病症】【加减与合方】等内容,都是对经方现代应用所做的通俗表述。【方证提要】是《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的归纳,并结合后世应用经验的补充,力求简洁、醒目、易记。【适用人群】和【适用病症】是经典方证的现代表述。【适用人群】描述了该方适用人群在体型体貌、心理行为、发病趋向,以及脉、腹、舌等方面的特征,具有望闻问切的传统诊疗特色;【适用人群】的内容是安全使用本方的重要参照,特别是在慢性病应用本方及长期服用本方时,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内容来源于文献报道及编者经验。【适用病症】列举了该方相对适用的疾病名。对病用方是保证疗效的前提,其内容来源于临床报道和中医经验介绍,也有编者的临床经验。此外,考虑到经方使用的灵活性,【加减与合方】介绍了常用的加减法及常用的相合经方,【注意事项】是有关安全用药及有效用药上的注意点。

这本小册子原本是临床检索查考之用的口袋本,比较简单。2010年5月,由德国康安德先生翻译的本书德文版率先在慕尼黑出版发行;同年10月,中文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英文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4年7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发行了中文版的第二版。本次修订是第三版,较第二版增加了当归散等11首经方,删除了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1首,全书共收录80首常用经方和14首本人经验方。原【推荐处方】的煎煮法加水量过大,此次做了调整。原附录的“病症索引”替换为“常见疾病用方经验提示”,以供临床医生参考。此外,书中还增删了不少内容。我的学生张薛光博士协助编写。

近年来,国内外中医界高度关注经方,经方推广工作日趋顺利,建立和完善经方临床应用规范的呼声更高。由于经方的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尚待深入,目前要拿出一套更为严密的经方应用规范是非常困难的。作为一家之法,本手册仅仅是引玉之砖,限于本人的学识和经验,其中不足之处很多,敬请广大热心的读者提出修改意见,我们将继续本手册的修订工作,期待经方应用的临床规范更趋完善。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 黄 煌

2018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