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白虎汤
古代的急症用方,传统的清热方。具有解热、抗炎、解渴、止汗等作用,适用于以恶热、自汗、大渴、脉滑而厥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
【经典方证】伤寒脉浮滑。(176)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219)伤寒脉滑而厥者。(350)
【推荐处方】生石膏80g,知母30g,生甘草10g,粳米40g或山药30g。以水1000mL,先煎石膏30分钟,入他药,待米熟,煮取汤液4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恶热,自汗出,脉浮滑者。
【适用人群】体形中等或消瘦,神志大多清楚但烦躁,皮肤白皙湿润,汗出不止,随拭随出,肌肤扪之如烙,腹部按之坚满;或有高热,汗出不解,口渴感明显,喜冷饮,恶热;口腔干燥,舌苔少津。脉浮滑数或洪大。
【适用病症】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以高热为表现的疾病,如乙脑、流脑、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等发热性疾病的极期。
(2)以新陈代谢亢进、脉滑数为表现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3)以出血为表现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病。
(4)以口渴多汗为表现的疾病,如急性脊髓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眼病、皮肤病、牙周炎、牙髓炎等。
【加减与合方】
(1)消瘦、口渴、食欲不振者,加人参10g。
(2)关节疼痛、汗出、怕风者,加桂枝15g。
(3)关节疼痛、口中黏、舌苔厚腻者,加苍术15g。
(4)身热不退、发斑、吐血衄血、谵妄躁扰者,加水牛角30g,生地黄30g,玄参15g。
(5)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小柴胡汤。
【注意事项】
(1)皮肤黯黑,或黄肿,或满面红光者慎用。
(2)脉沉细,口不干渴,恶寒无汗者,忌用。
[1]经典方证中的阿拉伯数字是《伤寒论》原文的序号,中文数字是《金匮要略》原文所属篇的序号。全书同。本书引用的《伤寒论》条文是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引用的《金匮要略》条文则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