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 五苓散

059 五苓散

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有保肝、降脂、利尿等作用,适用于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伤寒论》《金匮要略》)

【经典方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十二)

【推荐处方】猪苓20g,泽泻30g,苍术或白术20g,茯苓20g,桂枝15g或肉桂10g。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也可制成散剂,每次5g,每日2次,用米汤调服或热开水冲服。

【方证提要】口渴而小便不利,或水入则吐,或汗出,或呕吐,或口燥烦,或悸动,或癫眩,或下利者。

【适用人群】体型不一,胖瘦均有。口渴,渴感明显,茶杯不离身,常喝水润口;舌胖大质嫩边齿痕,苔白厚腻或水滑苔。上腹部不适,容易吐水;胃内振水音,或明显肠鸣音;腹泻或大便不成形,饮冷或进食瓜果易于腹泻。头晕头痛,走路不稳;畏光、眼花缭乱,或复视;心悸脐跳。皮肤黄,缺乏光泽;易浮肿,多汗,易渗出,多水疱。小便量少色黄不畅,或量多次频。

【适用病症】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以水样便腹泻为表现的疾病,如夏秋季的胃肠型感冒、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化疗后腹泻、脂肪肝腹泻、抗生素腹泻、酒后腹泻、婴幼儿腹泻等。

(2)以吐水为表现的疾病,如急性胃炎、妊娠呕吐、醉酒呕吐、幽门狭窄、新生儿呕吐、溺水后呕吐等。

(3)以浮肿为表现的疾病,如单纯性肥胖、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硬化、肿瘤化疗后肝损伤、经期浮肿、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肾性高血压病、痛风、高尿酸血症等。

(4)以体腔积液为表现的疾病,如腹水、心包积液、脑积水、胸腔积液、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羊水过多等。

(5)以口渴多饮尿频为表现的疾病,如干燥综合征、尿崩症、小儿多饮症等。

(6)以头痛、头晕为表现的疾病,如顽固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梅尼埃病、眩晕症、晕车晕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垂体瘤、肾上腺肿瘤、醛固酮增多症等。

(7)以畏光、眼花、头痛为表现的疾病,如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视神经乳头水肿、黄斑水肿、假性近视、玻璃体混浊、夜盲症、急性泪囊炎。

(8)以多汗渗出增生为表现的疾病,如扁平疣、黄色瘤、脂溢性皮炎脱发、多形性红斑、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水疱性湿疹、口腔黏膜白斑等。

【加减与合方】

(1)腰腿疼痛、血压高者,加怀牛膝30g。

(2)黄疸或胆红素偏高,加茵陈30g。

(3)暑天多汗、头痛烦渴、小便涩者,加滑石15g,寒水石15g,生石膏20g,甘草5g,名桂苓甘露饮。

(4)低热、淋巴结肿大、胸闷恶心、食欲不振者,合小柴胡汤。

(5)腹胀、嗳气、咽喉异物感、舌苔厚腻者,合半夏厚朴汤。

【注意事项】

(1)本方虽有纠正脱水的作用,但对于重度脱水及伴有严重电解质紊乱者,不能单纯依靠本方,须结合补液等其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措施。

(2)少数患者服用本方后,可以出现腹泻或便秘,可减量或停服。

(3)吐水者宜用散剂,无上消化道症状者可用汤剂。

(4)服用五苓散后宜饮热开水,取微汗为宜。平时忌食冰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