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态放简单,到老须“半糊涂”
生活可以复杂,可以简单,看我们拥有怎样的心态。简单就真实,平淡则淡然。所以有时候,生活需要一点“糊涂”。“糊涂”了,这个世界在你眼里就会变得简单,不是有句话说,聪明难,糊涂更难吗?说起这个出处,不得不提郑板桥。
郑板桥在山东做官时,民间流传了很多关于他的轶事,其中有一则就是关于“难得糊涂”的来历。据说那一年,郑板桥为了观看郑文公碑,来到了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山中天色晚得早,他来不及下山天便黑了,无奈之下,郑板桥来到一间山间茅屋的外面,请求主人能收留他一宿。
茅屋的主人是一位儒雅的老翁,自名为糊涂老人。让他惊奇的是,老人的书桌上放着一只质地优良、镂刻精美的砚台,郑板桥极为喜爱。老人见此便请他在砚台的背面题上一句话,郑板桥想了想,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并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还有空白处,老人便写下了一段跋语:“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他也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大吃一惊,这才知道老人原来是一位隐退的官员。
郑板桥眼见砚台还有空隙,又想到了老人的名称,便也写下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后来“难得糊涂”四个字经常被一些人当作座右铭,提醒自己做任何事情,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悟透人生。难得糊涂方是人生佳境。
糊涂有时候其实是深明事理。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官时,就审过一件“糊涂案”。 这是一件和尚与尼姑偷情的案子,轰动一时。偷情的和尚、尼姑出家前原是一对情侣,后因遭遇变故,各自遁入空门。在郑板桥看来,二人情缘未了,私下相会,也是人之常情。他是如何审判这件偷情案呢?郑板桥经过调查研究,细加审讯,了解到故事背后的真情。于是,他根据道家“大智若愚”的原则,既然违背空门教规,那就叫他们走出空门,重回世俗社会,去圆这对情侣的美梦。于是,他决定成全他们,当即宣判:和尚、尼姑都还俗。一笔风流案就这样模糊过去了。
只有历经人生沧桑,沉淀出人生智慧的人,才能领悟有一种明白叫“糊涂”。因为许多事情你已经见过了,许多事情你已经能想到。《圣经》说,阳光底下无新事。人到老年,对世事已经有了一种自己的总结,无须凡事处处较真,一件事情这样也好,那样也罢,已经能够打破它们之间绝对的界线,以更高的眼光把世事在心中整合为一。所以一个智慧的人,到了老年,常常会出现时而老道明达,时而糊涂的状态。我们称为“半糊涂”。
“半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不再去处处较真,不再把那些不重要的是是非非都去探究清楚。这是历经沧桑,对世事了然于胸后的一种升华,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彻悟。“半糊涂”是大事明,小事愚。小事愚,换来的是大回报。
三国时的曹操在历史上以精明多诈著称,然而他焚烧下属私通袁绍书信的事,却是一件典型的“糊涂事”。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在收缴战利品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自己军中的将领暗地写给袁绍的书信。在一般人看来,这正是一个整肃内部阵营,查明哪些人是不稳定因素的良机。然而曹操却下令把这些书信通通烧毁,令在场所有的人感到震惊。曹操说:“当初哀绍势力那么强大,连我都害怕不能自保,何况大家呢?”在场的人无不钦佩曹操的肚量,那些暗通袁绍的人也暗自感激不尽,从此对曹操更加心甘情愿地效力了。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会懂得生活中不必事事精明,不是每件事情都有必要弄清真相,探个究竟,辩明是非。而是该精明时精明,该糊涂时要糊涂,适当的糊涂会得到生活的回报。把世事看透了,就会懂得化繁为简,不拘泥于局部的是非之中。可惜的是,很多老年人做不到这一点,一辈子以“精明”自恃,在生活中处处较真,却不知自己已经日渐衰退的精力放在这些“精明”上,反而使身心得不到放松,与老年人应有的修身养性之道相悖。精明过头,就会给自己带来伤害。明朝吕坤在《呻吟语》中说:“精明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倍惑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后面一句十分耐人寻味,意思是现在的人唯恐自己不够精明,这正是他们愚笨的原因。因为精明过头,就会走到精明的反面。有意思的是,人们通过经验观察,发现很多老年痴呆症患者,曾经都是十分精明厉害的人。世上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物极必反,精明也是一种有限的能量,许多人过分透支自己的精明,到了老年便以痴呆作为一种人生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