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生活,并不是周围越静越好

1.静生活,并不是周围越静越好

不要以为所谓的静生活,主要是指在外部环境上力求安静,越静越好。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错了。居住环境的清静,对老年人的养生固然有益,但并不是无限度的越静越好。这是有科学实验根据的。

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南部有个零噪音实验室,名为奥菲尔德的消音室。里面遍布吸收噪音的设备,实验室四面由厚重的玻璃纤维隔音棉、双层绝缘钢墙,以及混凝土构成,能吸收99.99%的声音,进去以后绝对安静,仅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和肠胃里食物的消化声。研究人员让一群志愿受试者分别进入这个房间里。结果发现,所有的受试者在十几分钟以后便会感到不适,半个小时左右开始感到极度恐惧,精神高度紧张,无一例外地逐渐失去理智控制,一个个发疯似的从房间里冲出来。据称在这个房间里待得最长的一个人也只坚持了45分钟。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一个完全没有声响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神经系统会造成很大损害,使人产生恐惧不安、心律失常、食欲减退以及心理上莫名的压力,出现情绪烦躁、思维混乱等。

科学家进一步分析,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喧闹的环境会影响人的寿命,越安静才越有益于长寿的观点,现在应该做一些修正。人在过于安静的环境里待久了耳朵会逐渐变得敏感,屋里越安静,耳朵听到的杂音其实越多,比如自己心跳的声音、胃肠蠕动的声音,你自己就变成了噪音的来源。在这种静室中,会产生一种自我分离的感受,人很容易迷失方向,变得暴躁,继而恐惧。这样安静的环境会让人体所有的器官处于不正常的运转中,在奥菲尔德的消音室里有不少人产生官能错乱,出现幻觉。因此,科学家得出证明,安静虽然大体上有利于人体的健康,但却有个限度,超过了某个限度,就会适得其反。

噪音太强的环境确实不利于人体的健康,所以生活中人们总是想尽千方百计来减少和消除噪音,以保障身体健康。不少老年人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却不知道如果过分追求安静也会出现矫枉过正的弊端。很多家庭让老人单独在安静的屋子里居住,当活泼好动的孩子到老人的居室里玩耍时,父母经常会把孩子拉出去,并叮嘱说:“不许到爷爷奶奶屋里去吵闹!”表面看,这是为了让老年人安好,而实际上,过于追求安静的做法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更有害。

美国有一座高层建筑,大楼里每个房间的吸音性都非常好。然而,人们搬进来居住没多久,不少居民就出现了许多相似的不良反应:血压降低,白细胞数量减少,忧郁失眠等。后来,经专家反复检测,发现问题原来就出在“房间的吸声性能太好了”。于是,工程师们就在每个房间装上了一台能发出轻微声音的小振动器,结果,居民们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可见,人还真不能处在太安静的环境中。

专家指出,长期让老年人生活在极度安静的环境中,反而会走向健康养生的反面。老人的生命历程本已进入晚年,又长时间在过于清静的环境中“与世隔绝”,更容易引发人生迟暮悲凉的感受,会渐渐变得性情孤僻,精神不振,冷漠待人,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会患心理疾病及其它一些疾病。

大自然中许多声响对老年人的健康是极其有益的,诸如鸟语虫鸣,海浪拍岸,松涛呼啸……这些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可以给人一种良性刺激,稳定人体的内环境。另外,优美的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精神愉快,精神焕发,对老年人更是如此。儿孙子女多多亲近老人,友人邻居之间多多交流,都有益于排除老年人的寂寞。

所以,老年人对生活环境不可要求过分的安静,各种适当的良性刺激是有益身心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