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心理特征反映出不淡定
“淡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其实这个词最早出自广州话,俗语有“淡定有钱净(剩)”(定与净在广州话中声母相同,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淡定成为一个被人们广为使用的流行词语,跟于丹在《百家讲坛》频繁地使用“淡定”一词讲述《论语》心得有关。而于丹教授本人也是一个淡定的表率。
于丹一举成名后,短短数月,《于丹论语心得》便九次印刷,销量惊人。随着她的迅速成名,批评的声音也此起彼伏,且越演越烈,大有把她批倒批臭之势。
面对迅速成名,于丹心态淡然。她说:“我从没想过上《百家讲坛》后会不会成名,我只是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情。”“风来疏竹,风去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是于丹追求的一种境界。所以她努力做到“君子事来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这种淡然和定力来自她内心强大的力量。
面对批评,于丹心胸开放。她说:“我谋求的是‘和而不同’,对经典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关键是在构建文化生态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做事。”在她看来,所有批评她的声音,也是在积极构建文化生态,也是在做事。所以面对“十博士”的批评,她沉静不语,甚至把要为她讨“公道”的学生们都压了下来,她就这样以静制动,不让外界的纷纭干扰内心的宁静。“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穿潭水了无痕”,这是于丹心之向往的境界。
我相信于丹说的是真实的心声。面对四面八方的批评,她之所以能够如此淡定,在我看来奥秘就在于她给自己欲望的设限本来就不高。《百家讲坛》节目举办之初,谁也不会料到自己会一举成名,大红大紫,更不会料到书会一印再印,供不应求。可以说,一夜爆红的局面原本就超出了于丹对自己欲望的设定。既然这样的结果并不在自己的预期之内,那自然就没必要在意外界的批评了,因为自己得到的已经够多了。所以于丹说“关键是我们都要做事”,至于得到什么那只是做好事情后生活给予的馈赠。
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那些排名世界富豪榜上成功的企业家们。这些世界顶级的富翁们,其实只是在不断地思考面对市场和社会变化应如何“做事”,而不是计划自己一定要赚多少钱(只有三、四流企业家才把数字当目标),他们创造的巨额财富只是“做事”后自然而然的回馈,并不是事前设定的必须实现的欲望,所以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人可以淡然地将自己数量惊人的财富拿出来做慈善。
于丹借用一句话:“我们决定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别有涵义的:“长度”是指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对比,那是相对的,不可丈量的;“宽度”则是自己与自己的比较,是经营、拓展自己内部的世界,高低好坏由自己所决定。所以一个人只须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就行,只需问自己是否做到了最好,是否还能精进,如此心灵就不会被外界的变幻得失所绑架而失去淡定。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对待生活更加需要这种淡定的智慧。遗憾的是,不少人因为心态与生理没有趋于同步,仍然时常做不到淡定。
不淡定的表现之一:争强好斗
人到老年,一般会愈发温和敦厚,即使年轻时脾气火爆,也会变得平和起来。所以人们常常说老年人给人以“为而不争”的感觉。从生理的自然变化来说,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趋向于“淡”,不喜争斗就是“淡”的表现;从精神上来说,老年人已经经历了人生几十年风风雨雨,对各种事情已经淡看,已经宠辱不惊,对世事安之若素,所以不争。
但是现实中偏偏也有不少老人脾气糟糕,这是因为他们对于外界仍然有一种不恰当的“欲望设定”,这种设定随着他们年龄越老,设定越高,觉得我是老人,我就应该享受怎样的“待遇”,出门在外变得越来越喜欢争强好胜,常常倚老卖老,蛮不讲理。带着“我是老人我怕谁”的霸气,游荡在很多公共场合:公交车、餐厅、游乐场、医院……,稍不如意就跟年轻人争斗。对比于“熊孩子”,有人把这类老人称为“熊老人”。
对这类“熊老人”的抱怨或新闻报道,网络上举不胜举。在一家国企上班的朱小姐就曾经发微博抱怨了一件这样的事:
晚上8 点多,朱小姐和朋友来到“许留山”吃甜品,因为人比较多,他们领了号就在门口等。这时,两名六旬老太太带着五六岁大的小孩,无视旁边等候的队伍,径直走进店内,抢在朱小姐们的前面,矫健地“霸占”了座位。
随后店员告诉老人需要排队,没想到俩老太太突然发飙,冲店员吼道:“我们走进来的时候你们怎么不说要排队?现在凭什么让我们起来?外面等的人是他们的事,我们是老年人,反正不会让!”这话一出,另一位排队的女士上前理论,“你们是老人,也该遵守先来后到的规矩,这样强占位子好意思吗?”
“你们愿意排就排,我们要带孙子的!”说完,老人一把将身旁的孙子抱到座位上坐着,嘴里还碎碎念一些话。
考虑到对方是老人,大家没再去理论,朱小姐只是忍不住把这事发到微博上抱怨了一下,没想到很多网友回复称自己也遭遇过相似的情况。
有记者专门采访调查过“熊老人”现象。在市图书馆上班的王丽,也见过一些“熊老人”,但因为工作性质,她不得不保持“微笑、谦和”的态度。她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位带孙的老太太,要带背包进入少儿读者区。但馆内有明文规定,阅读区域不能带包进入。
王丽耐心地告知,谁知却遭到老人谩骂。在众人围观下,老人指着王丽吼道:“你这个怪物,你就针对我们这种老年人……”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王丽虽然很委屈,也只能耐心、冷静地解释。“如果一个人这样不讲规矩地争取了特殊权益,就会有更多人效仿,制度秩序将不复存在。”王丽说道。老人最后带着孙子气冲冲离开了。
这类“熊老人”的行为,其实已经不止是心态、性格上的争强好胜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在触犯公共文明的规则,开始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这与老一代人所经历的时代及所受文化教育有很大关系,老一代人经历了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养成了凡事争抢的习惯,在那个时代,不争抢就必然吃亏,而规则意识尚不如今天。以至于许多人把这种习惯带进了老年。
然而,“熊老人”毕竟只是少部分老人,多数老人即使因为特定的历史经历和文化教育影响,到了老年后,随着几十年人生修养的积淀,对世事百态的洞明,对外界“欲望设定”的收敛,人会变得越来越随和,磨平锐气与戾气,成为敦厚长者。
不淡定的表现之二:为逆耳之言伤神
社会就像一个舞台,人老了,慢慢地就退出这个舞台中央了。所以很多东西不必再放在心上;对追捧、赞誉,已经不会过于激动,对逆耳之言,也不会反应敏感,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境。老年人以修身养性为主,是最不应该在意他人评价的年龄。偏偏有些老人不是这样,对他人的话语极其敏感,听到逆耳的评价,就心情老大不好,甚至气急败坏。
有位干部退休后,喜欢上了唐诗宋词,慢慢地自己也能赋诗填词了,自我感觉还不错。于是学会上网的他,在某个古诗词论坛发表自己的作品。也许因为水平确实太业余,网友的评论贬多赞少,有的批评还比较尖酸刻薄。这位退休干部老大的不高兴,可以为此一整天闷闷不乐,连吃饭、锻炼都受影响。前段时期,还爆出了某地文联主席,因为在网络论坛发表的诗歌屡遭网友嘲讽,带人怒砸网站电脑的事。
这些为一点逆耳之言就大动肝火的中老年人,以一些曾经有着较高地位的人居多。由于曾经的身份和地位,已习惯于被人恭维,而当自己退下来,或者当社会大众掌握了一定话语权,遭遇到了外界的冷嘲热讽后,便感到不适应。导演陈凯歌拍摄电影《无极》后,网友胡戈对《无极》采取了戏仿的方式,制作了一个搞笑剧本《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陈凯歌认为这是对自己作品的恶毒攻击,于是向法院怒告胡戈侵权。但后来陈凯歌撤销了起诉,几年后,当陈凯歌再提起这件事时,豁达地表示自己当年的做法太“较真”了,当时只是还没有适应网络的新时代。老人若过于在乎外界的看法,动不动就为逆耳之言伤害情绪,对身体尤为不利。
(1)生气生出糖尿病
医学资料显示,因心理因素而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占总体人数的60%以上。那些听不得逆耳之言,太容易因为他人言语而暴怒、焦虑或悲伤,会使血糖浓度升高,引起机体代谢功能紊乱。此外,高血糖促使其胰腺分泌胰岛素,使得疲乏的胰腺进一步受伤,从而使糖尿病者病情加重。
(2)坏脾气导致高血压
不良情绪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更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当老年人因为外界刺激而出现愤怒、焦虑、仇恨等激动情绪时,很可能使血压突然升高。
(3)焦虑诱发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其典型的表现为胸闷、气急、疲惫无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医学研究表明,心胸狭隘,情绪易波动的人出现心绞痛发病率为低焦虑者的2 倍。而许多的冠心病患者,就是由于不良情绪的刺激而出现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不淡定的表现之三:一味贪婪
痛苦有个限度,欲望则绵绵无际。人生有限,欲望却可以无限。生理上可以因为年老而呈现“淡”的特征,欲望却不一定因为年龄的迟暮而减弱。因为欲望是魔鬼,可以让你忘记自己身体已老,岁月将尽。
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各种各样的东西给我们诱惑,最基本的就是人们对物质、名利的欲望,人类的欲望是无休止的,耶稣说:“人不能单靠面包而活着。”弗洛伊德把欲望定义为人的本性。
所以,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欲望,欲望得当,能够激励我们去获得成功,但如果不能适当控制欲望,欲望带给人们的就只能是无法挽回的悲剧。人在年轻的时候,适当的欲望能够提供成功所需的动力,然而进入老年以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欲望的程度也应该与之匹配,否则,便会造成身心的异步,增加烦恼,损耗健康。欲望越多,满足的概率就越少,自然不开心;欲望越少,越容易实现,自然越感幸福。
有些人虽然老了,却仍然认识不到这一点。且不说中国官场长期以来存在的“五十八、九岁现象”(即许多官员到了五十八、九岁的年龄变得贪污腐化),一些普通的老人在生活中也常常抑制不住贪婪。有的人处处暗示子女、媳妇或女婿给自己买东西孝敬。有的明明拿的工资比谁都多,还经常发牢骚,争论福利多少,嫌工资涨得太慢,总嫌自己的钱少、东西少。
还有不少老年人的贪心表现在对生活物品的“小贪婪”:身边堆积大量的营养品、保健品、药品,尽管不用,还不断地买。不管自己是否需要,只是觉得物质越多越好。许多东西看着有用,其实永远也不会用到。经验表明,凡是抱着某种东西现在没用,以后或许有用的想法的,其实百分之八十都不会真的用上,而老年人这个比例只会更高。无理性地囤积物品,实在是一种贪婪的心态作怪。家中摆满了旧家具、旧物品、旧衣服等,既造成室内凌乱、生活不便,每天还得为摆放、清理这些东西忙碌、操心。
别小看那些小欲望、小贪婪,历史上有的人,就只是因为一些小贪婪而把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亲手毁灭。
托马斯·B·科斯坦的历史著作《三个爱德华》中叙述了有关雷纳德三世的生平。雷纳德三世是14 世纪时统治现今比利时一带的国王,以身体肥胖出名。雷纳德三世的弟弟,名字叫爱德华。在一次与雷纳德发生了一番激烈争吵之后,爱德华成功发动了一场政变,并将其兄长抓了起来,但并没有马上处死,而是在城堡里给他专门建造了一个房间。
爱德华向雷纳德承诺:只要他从那个房间走出去,就将本属于他的王位还给他。
对普通人来说,爱德华给兄长的条件一点都不苛刻:囚禁雷纳德的房间只是普通的房间,有窗有门,而且门从不上锁,窗户也一直是敞开着的。问题是,雷纳德是个大胖子,体形庞大得出奇,而那些门窗均是正常大小,雷纳德要想重获自由,就必须节食减肥。
聪明的爱德华对其兄长的弱点一清二楚。他每天都吩咐人把各种各样的美味端给雷纳德享用,雷纳德对美食向来都是来者不拒。没过多久,雷纳德的体重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变得越来越肥胖了。
有人指责爱德华对其兄长过于残忍。对此,爱德华的回答是:“我哥哥并不是一名囚犯。只要他愿意,他随时可以离开,决定权在他手里。”
但是很可惜,雷纳德在那个房间里一呆就是十年,直到爱德华战死之后才被放出来。然而,雷纳德的身体已经被多年的贪吃槽蹋得恶疾缠身,出来后不到一年就一命呜呼了。
爱德华说的并没有错,他并没有囚禁雷纳德。真正囚禁雷纳德的是他自己的欲望,正是因为欲望,才使得他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王位、自由以及幸福。
牢房,囚禁得了的只是一个人的身体,却囚禁不了这个人的灵魂。真正能禁锢人们灵魂的,是人们内心的欲望。若是心灵被囚禁了,那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人生之所以会有痛苦,就是因为人们的内心有各种欲望无法满足,要想摆脱痛苦,获得幸福,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自己内心的欲望。
难道雷纳德想不到只要他戒掉贪吃的习惯,就能从那个房间里走出来,重获自由?难道许多热衷囤积“废物”的老年人,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后是用不到这些东西的?其实是因为他们想到了也没用,贪心已经成为他们无需理由的本性。为什么许多骗子喜欢找老年人下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许多老年人爱贪便宜。孔子讲人生三戒,其中一戒就是说老年人要戒贪,提倡清心寡欲。
不淡定的表现之四:嫉妒
有欲望,就难免有嫉妒。一个人的欲望有多大,嫉妒心就有多大。
古往今来,嫉妒这个东西一直游荡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德行的人嫉妒有德行之人;才疏学浅的人嫉妒有才能的人;庸才嫉妒人才。而且嫉妒会损害一个人的品德。战国时的庞涓和孙膑同为鬼谷子的学生,两人情谊深厚。庞涓本来也是好人,却因为嫉妒孙膑,使孙膑遭到迫害,被剜掉膑骨,成为残疾。
嫉妒会让好人变成坏人,有嫉妒心的人惯于“暗箭伤人”,讽刺、挖苦、造谣中伤、诽谤诋毁,攻击别人不择手段。嫉妒是一株有毒的植物。一个人如果被嫉妒的情绪占据心灵,他就会变得心胸狭窄,视野盲目,举止乖张。似乎对世界有无尽的要求和不满。善嫉妒者也会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嫉妒者因视朋友为路人,视同学为对手,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算计、诽谤别人的行动中和因嫉妒他人而陷入烦恼及恐慌之中。医学研究表明,嫉妒者由于长期处于压抑、自扰的状态,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者甚至会精神失常。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加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自己的不幸将使他痛苦万分。”
因此,嫉妒能腐蚀人原本纯净的灵魂,毒化人的精神世界,扼杀人的进取精神,是一种卑劣低下的情绪。
在人类所能表达的情感当中,嫉妒是最普遍和最令人不安的一种,它会展现我们内心最阴暗的部分,尽管大多数人都非常了解这一点,但是嫉妒心仍然在很多人的内心里存在着。
嫉妒心理的产生是差别和比较的产物,属于一种内心情绪体验。差别和比较的结果是形成心理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常常是消极的。嫉妒心理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浮躁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构成了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在嫉妒心重的人看来,没有比他人的不幸更能令他快乐的,亦没有比他人的幸福更能令他不安的。”换言之,善妒的人,心境总是以别人的幸福为转移,当别人不幸的时候,他就很开心;当别人幸福的时候,他就煎熬、纠结。试问这样怎么能拥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改于色”的淡定呢?
嫉妒,通常是弱者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由于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有些老人也容易产生各种嫉妒的心理。只是各人抑制的程度与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罢了。如有些老年人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日益衰老,感到自己从此不能再与青壮年相比。一种夕阳西下,“处处不如人”的惶恐不安的心理油然而生,容易使他们或者对青壮年的“年龄尚少”发生嫉妒;或者对同龄老年人及青壮年人在“智力”、“体力”方面超过自己有所嫉妒;或者对同性别的老年人和青壮年人在“仪表美”方面的优越有所嫉妒;或者对儿子与媳妇、女儿与女婿所流露的过分“亲昵”有所嫉妒;或者对其他家庭在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子女成才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产生嫉妒。
同时,由于嫉妒是一种人对人的态度方面的消极因素,持有这种嫉妒心理的老年人,往往也不肯服老,不让幼贤,论资排辈,技术保守,不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愿别人胜过自己。这种异常的心理,既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团结,也无益于老年人本身的身心健康。老年人应该从积极的角度来认识老、病、衰这一人生的自然规律,用科学的态度来正确对待别人,也正确地估计自己。一个人进入老年以后,如果还不能去除嫉妒心,会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害人害己。
不淡定的表现之五:拿得起,放不下
按说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退休后该卸掉工作的重担,可以轻轻松松过日子,快快乐乐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了。可是,有些老年人总也轻松不下来,还说活得很累。这是因为他们拿得起,却放不下。
有的老年人退休以后还是闲不住,不仅在家包揽所有的家务,还帮子女们照看孙辈子女。一天到晚忙得晕头转向,总有为儿女操不完的心,事事都要亲力亲为帮后代做,为今天操完心还想着明天该怎么办,为儿子操完心还想着孙子的问题,每天忙忙碌碌,负担沉重,疲惫不堪,往往给老年人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累垮了自己的身体,心理上也容易因压力和疲倦而出现阴影。
还有的老人害怕退休,其实是害怕自己闲下来。辛苦操劳半生,几十年来习惯了的工作,突然就戛然而止,很多人都会感到不适应,以致许多老人对“退休”两字充满了深深的敌意。
卢勤,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因长期主持《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被亿万中国家长和孩子亲切地称为“知心姐姐”。 现在已经退休的她,虽然卸去了出版社总编的重担,不再管出报、出刊和社里的事情,但乐观的卢勤却感到轻松快乐,她直言:“退休了,太好了!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在年轻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去协助他们。”现在卢勤时不时就应邀去讲讲辅导课,大家仍然热情地叫她“知心姐姐”。
卢勤说:“退休了,有事干是好事,但切莫太忙碌。”忙而不碌的状态才是退休生活最好的状态。人要乐观看待退休后角色的转变。
关于拿得起,放不下,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有两个旅人路过一片被火烧毁的城区,其中一个比较聪明,另一个比较愚笨。他们首先发现了一些烧焦的羊毛,就把羊毛捆好,能拿多少拿多少。走着走着,他们又看到了一些布匹,聪明的旅人便把羊毛丢掉,换成布。笨的那一个也检了很多布匹,但没有扔掉羊毛。
他们又往前走,看到路上有许多现成的衣服。聪明的又把布扔了,换成了衣服。而笨的那个既舍不得扔掉羊毛,也舍不得扔掉捡来的布,并且又捡起了一些衣服背在肩上。
之后,他们又看到了银色餐具,聪明的旅人照例跟前面一样换了货物,而笨旅人还是把什么都背在肩上!
后来,他们看见了一堆金子,聪明的旅人赶紧全都换成了金子,笨的那一个还是什么都要捡,又什么都不愿丢掉,仍旧把所有的东西都背着。聪明的人一路上走得很轻松,而笨的那个人却越来越疲惫。
最后下起了大雨,爆发了泥石流。聪明的那个人,因为没有重负,所以跑得很快,脱离了险境。而笨的那个旅人,肩上有太多东西,自然跑得很慢。此时,他才知道应该放弃一些东西。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长时间的负重、疲惫的生活已经把他压垮了。他再也跑不动了,最后被泥石流吞没了。
这就是“舍得”和“舍不得”、“放下”与“放不下”两种心态带来的不同结果。聪明的人舍得放弃,懂得放下,所以轻松;愚蠢的人舍不得放弃,放不下,所以疲惫。人生就是一场不堪重负的旅行,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所放下。只有懂得在旅行途中亦步亦趋适当地放下,舍弃一些东西,才能保证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轻松无忧。
一个人从中年步入老年的这一段时间里,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变,面临着重大的“放下”与“舍得”的课题。对有的人来说,可能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放弃,便意味着不再拥有。但是,世上哪有永远的“拥有”?即使不想放弃,总有一天所有的东西还是会离开你。当你放下以后,还有可能拿起新的东西,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有人说:“取是一种能力,舍是一种勇气,没有本事的人取不来,没有胸襟的人舍不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该懂得,人生应该如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在适当的时候有舍有得,去旧迎新,每一次的放弃都会酝酿着另一种拥有,老年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迎来晚年生活的夕阳红,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得与失不断重复的过程。
台湾作家吴淡如说得好:“好像要到某种年纪,在拥有某些东西之后,你才能够悟到,你建构的人生像一栋华美的大厦,但只有硬件,里面水管失修,配备不足,墙壁剥落,又很难找出原因来整修,除非你把整栋房子拆掉。你又舍不得拆掉。那是一生的心血,拆掉了,所有的人会不知道你是谁,你也很可能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仔细体会这段话,说的不就是“舍不得、放不下”吗?
且再看一个寓言故事。
一天,一个登山者突然从山上滑落,他拼命地抓着绑在自己手上的绳子,总算停了下来没有掉下去。山中大雾弥漫,上不见顶下不见底,他绝望地呼喊:“上帝啊,快救救我吧。”突然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我是上帝,你希望我救你吗?”那人大喊:“是的,是的。”上帝问:“那你愿意相信我吗?”那人连忙说:“当然愿意。”上帝说:“那好吧,现在把你的手松开。”
那人不禁一惊,心想这不是害我吗?然后,沉默了半天,始终没有松开手,仍然是紧紧地抓住绑在自己手上的绳子。
结果,第二天,救援者只找到了这个人的尸体,他在夜里被活活冻死,而令救援者困惑的就是他紧紧抓着的绳子,离地面也不过3 米而已。
试问有多少老人像这个登山者一样,到死不愿放手。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世界,不相信子女、晚辈们有能力托起自己托起的这片天,总觉得只要自己松手,天就会塌下来,沉湎于像那个登山者一样的幻觉中,认为身边一切之所以运转,完全系于自己的那只手。
放下即是拥有,放下即是自由。进入老年后,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放下,给自己解套,给自己松松心,别和自己过不去,不然就是心难平、罪难受。所谓退休退休,退休后的生活要以“休”为主,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以上五点,是老年人常见的不淡定的特征。如果这五点表现明显,长此以往,会使老年人身心得不到轻松闲静,酿发身体疾病。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心理因素所致疾病的发生越来越普遍,并逐步转变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人们开始对“病从心入”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曾对门诊100 例患者抽样调查,发现73%患者的发病原因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也就是说大部分患者的病状,都存在心理问题的助长或直接诱发。总的来说,内心不淡定是心理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