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忙,也要忙里偷闲

1.即使忙,也要忙里偷闲

宋朝诗人黄庭坚曾有诗曰:“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从中,我们多少可以品出一种在人生道路上欲罢不能的力不从心。

尤其是现代人,生活越来越忙,节奏越来越快,穿梭往来于浮生之中,就像一首流行歌曲中唱的那样,“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甚至现在连年过五旬的中年人都感叹,再过十几年变成白发老者时,恐怕整天还得忙忙碌碌,真是搞不懂生活的真意了。

但事实是,忙碌与悠闲不一定矛盾。只要处理得当,二者可以共存。

古人云: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人生也应该有张有弛,有松有放,即使忙,也要忙中有闲。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适当休息可以提高做事的效率。悠闲与工作并不是无法调节的矛盾体。只有会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近70 岁高龄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每天都要工作16 个小时以上,但是他却依然保持精神爽朗的工作状态。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很善于忙里偷闲。只要一坐上汽车,丘吉尔就不再过问任何繁琐的杂事,充分利用一路上的时间休息。此外,他每天都坚持午睡1 个小时。晚饭后要在办公室的床上睡上2 小时左右,醒来后立即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直至次日凌晨。

周总理也是一个很会忙里偷闲的人。在乘车、接见外宾前或会议中间,只要条件允许,周总理都会打一个盹儿,养一下神,然后再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理查德·卡尔森在他的《让事情更简单》一书中建议:越是在忙碌的时间段里,越要给自己一个短暂休憩的机会,安排一个“迷你假”,不论你在这个“迷你假期”里做些什么,都会对你大有益处的。这可以让你短暂地充一充电,恢复能量,更高效地做接下来的事情。

在自然界,春夏生机勃发,莺歌燕舞;秋冬则万物沉寂,处于休眠状态。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理应顺应自然规律和节奏,松放自如,张弛有度。其实无论在什么年龄段,青年也好,老年也好,真正健康的生活不能一点忙碌的时候都没有,健康的生活应该是忙碌与悠闲合而为一。以辩证的思维看,因为忙碌的存在,才恰恰衬托出悠闲,使悠闲更成为悠闲。时时刻刻,每日每夜完全悠闲的生活是不可取的,它会让人整个的身心长期处在松软的状态下失去弹性,有悖于一张一弛的自然之道。人在这种身心彻底松软的状态下,很容易加速老化,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生活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有钱老人,反而比那些有事需要忙碌的同龄老人看起来更老。

同理,忙碌得闲不下来的生活也会损害健康。老年人偶尔有一点忙不是坏事,说明你的生活依旧充满活力,但一定要记得忙里偷闲。

名人大多事务繁多,惜时如金,时间往往比任何人都显得不够用,可是许多名人并没有让自己总是处在忙不迭的状态中,他们很善于将工作与休息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忙里偷闲。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从青年时代起就酷爱体育,骑马、狩猎、滑雪、体操,样样精通。托尔斯泰著作等身,他在写作空隙,常常会放下笔来到健身房做二十分钟的器械体操。他经常为前来拜访自己的客人做双杠表演,其纯熟和惊险的动作常博得来访者的称赞。

爱尔斯金是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又是出色的钢琴家,他谈及对时间的利用方法颇值得借鉴。

爱尔斯金十四岁时,每天勤奋练琴。他的钢琴老师卡尔·华尔德问他:“你每次练习的时间多长?是不是有个把钟头?”

爱尔斯金回答:“不,我每天练习三四个小时。”

他的老师摇摇头说:“这样不好。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的空闲的。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以前,或在午饭以后,或在工作的休息空闲,五分钟、十分钟地去练习。把小的练习时间分散在一天里面,如此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爱尔斯金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同时想从事创作。可是每天上课、看卷子、开会等事情把白天和晚上的时间占满了,差不多有两年一直不曾动笔,因为感到没有时间。后来他想起了小时候卡尔·华尔德老师告诉他的话。

于是爱尔斯金开始实验起来,只要有五分钟左右的空闲时间,就坐下来写作一百字或短短几行。结果出乎他的意料,一个星期后,竟积有相当的有待修改的稿子了。后来他用同样积少成多的方法,创作长篇小说。教授工作虽每日繁重,但每天仍有许多可资利用的短短余闲。他同时还练习钢琴,发现每天小小的间歇时间,足够从事创作与弹琴两项工作。

爱尔斯金提示,利用短时间有一个诀窍:你要把工作进行得迅速。如果只有五分钟的时间给你写作,切不可把四分钟消磨在咬你的铅笔尾巴上。也就是事前要有所准备,到工作时间届临的时候,立刻抓紧时间,心神集中,因而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困难。

爱尔斯金这样工作繁重的人,都能充分利用工作的零星间隙时间从事业余活动,普通的老年朋友们,只要你有心,要做到忙里偷闲更不会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