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

1.闲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

很多人认为,人老了,退休了,没有工作负担,自然就闲了。这听起来有点道理,但也不全对。闲不止是时间有闲暇,闲还是一种心态。时间的充裕是老年人闲的保障,可如果没有一颗闲心,也无法进入闲的状态。

还有的人对闲不以为然,觉得闲是一种消极怠惰的生活状态,人不必让自己太闲,就应该看起来老有事干,一件接一件处理生活的事务才是生活。这也是一种误区,所谓闲,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状态。每天无事可做,不一定有一颗闲心,他们会在焦虑不安、空虚寂寞中把时间消耗掉。而看起来手上闲不下来的人,做事从容不迫,他们自由地操控事务,而不是事务在驱使他们,这样的人反而更接近“闲”的状态。因为他们是自由的。

闲就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我在做事,我也可以选择不做,没有人逼我,我是事务的主人。为什么说闲就是自由自在呢?且看汉字的“闲”与“困”的区别。

这两个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然而意义大相径庭。“困”的象形意义是一棵树被四周的院墙严严实实包围,孤独无依,也不出去,所以叫困。而“闲”字,则为“困”开了一张口,门敞开了,你可以选择留在里面,也可以出来,你是自愿在里面的,而不是被困在里面,这就是自由。“困”之所以为困,而不是自由,因为它只能呆在里面,没有选择。

试问有多少人一生之中被困在一个“困”字里?有多少人一辈子都没有为自己开一扇门,自由自在地“闲”下来?

年轻的时候为生计所困,接着为养育子女所困。中国人不像西方人,子女18岁以后便不管不问,多数人到老来又要为子女的困难而操心,如子女的工作无着落,子女创业没有钱等等。即使子女并非啃老一族,做父母的也甘愿主动把子女的困难揽到身上来。自愿把养老金拿出部分供子女创业,自愿为子女承担带养孙子孙女的任务,更不要提自己年老得病后,为治病就医所困了。

许多老年人就是这样,即使退休了,到了本该怡享清福的时候,却还陷在各种各样的“困”中。有的人就这样一辈子都把自己困住,只一味觉得自己没有享清福的命,却不懂得为自己留一道门,不懂得放下欲望,放下担心,放下疑虑,放下不必要的操劳,放下该放下的负担。他们没有真正体会过“放下”后的轻松感。

诸葛亮曾在给刘禅的呈文《后出师表》中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来,他为了实现当初兑现刘备的辅佐刘禅光复汉室的诺言,最终累死在军营中!诸葛亮是累死的,为了光复汉室的梦想和刘备的嘱托,从此他再也不能返回去做那个隐居隆中,躬耕南阳,如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的卧龙了。

我们是平凡的人,不是诸葛亮,不必让自己操劳到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