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的医学分析和养生指南
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浓”的世界。物质前所未有的丰富,新事物每天都在接踵而至,事物更新的节奏快速,信息爆炸,日新月异,令人眼花缭乱。走在大街上,也到处是一派“浓”的景象:闪烁的霓虹、电视屏幕,色彩浓艳的灯箱广告招牌,川流不息的车辆、人群,此起彼伏的扩音广告宣传的声音、歌曲,仿佛烧煮得鼎沸的火锅,香香辣辣,浓得化不开。
如此浓烈的外在氛围,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的饮食。调查发现,中国人的口味最近这些年来正变得越来越重。据饮食、烹饪界人士的公布,以辣为特点的川湘菜已经不再局限于中南、西南地区,而是进军全国,川湘菜目前已经打败了其他菜系,称霸全国。
口味的加重还是一个全球性现象,世界卫生组织WHO 调查显示,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盐摄入量超标。其实不只是盐,我们的味蕾对酸、甜、苦、辣这些强烈刺激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其实还不只是味觉,人们已经从味觉延伸到了视觉、听觉……习惯被越来越浓烈的事物包围。
在物质空前丰富的今天,人们在穷尽一切可能之后,却渐渐发现这种浓烈的生活对身心的负面影响。光怪陆离、眼花缭乱的景象影响人的神经官能系统;嘈杂喧闹的声音使心理疲惫,减损寿命;快节奏的忙碌增加身心压力,诱发疾病。有多少人在喧哗的世界中反而倍感孤独,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反而感觉色调的单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反而觉得丢掉了健康,丢掉了快乐。
于是,终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种浓烈的生活方式说不,提出了“淡生活”的概念,尤其在老年人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响应………
每月15日,被定为法定戒盐日。淡生活首先从饮食开始。医学专家从人的官能到心理和日常行为,推荐了一套淡生活的健康指南。要想做一个“淡生活”的人,建议你做好以下的“三部曲”。步骤一:饮食清淡
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即使每月戒盐一天,老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也会下降至少10%。盐让味蕾快乐,还能使人的食量翻倍。盐是淡生活的头号大敌,以下事实,让我们有理由马上开始控盐。
(1)嗜盐让钙更快流失。这个时代,每天有如此之多的补钙品广告扑面而来,但你不一定知道,减少盐的摄入,同样能实现补钙。因为饮食中盐的摄入量是钙的排出量多寡的主要决定因素,盐的摄入量越多,尿中排出钙的量就越多,钙的吸收也就越差。因此英国科学家提出了“少吃盐补钙”的策略。
(2)口味重易患胃病。胃黏膜会分泌一层黏液来保护自己,但这种黏液怕盐,如果吃得太咸,日积月累的侵蚀,胃黏膜的保护层就没有了,酸甜苦辣长驱直入,使娇嫩的胃无法抵御,长久以往会引起胃溃疡、胃炎。
(3)吃盐多还有可能增加体重。因为为了盖住菜肴的咸,便可能不知不觉增加米饭的摄入。中老年人的饮食在于营养合理,配比均衡,而不是量多。
办法:
(1)烹调时,可将细盐末、酱油等撒在食物表面,既让味蕾受到刺激,唤起食欲,又能减少盐的摄入。一餐数菜时,可将盐集中在一种菜上。充分利用醋、糖、苦瓜、辣椒等自然调味食材,减少对盐的依赖。
(2)拟定一份新菜单,把危险的高盐食品列入黑名单,尽量少吃或不吃。这些食物包括:鱼类、肉类熟制品及罐头食品、薯片、火锅底料以及各种方便食品等。
(3)制作一个小盐勺按照每日所需的盐量画出标志,每天烹饪时合理分配。
(4)选择低钠盐,低钠盐里只含有65%的氯化钠,其味道与普通精制盐并无两样。
(5)每月一天戒盐日。即使每月戒盐一天,老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也会下降至少10%。所以每月15 号成为法定“戒盐日”。坚持每个月至少保持一天拒绝一切盐分,让自己的口味在这一天里完全淡下来,让味蕾得到休息,对身体的健康十分有利。你会发现,品尝一杯素羹的感觉同样很不错。
既然要做到淡饮食,其他味觉刺激也应一并淡下来。
(1)少喝含糖饮料。很多人都说自己很少吃糖,其实真正危险的是那些添加在食品中的糖,如瓶装茶、果汁、可乐和其他饮料等。这些糖不仅带来肥胖,还容易引起营养失衡,影响铁、锌、钙、维生素A 的吸收,中老年人对这些饮料应尽量少喝。最健康的饮料莫过于纯净的白开水,清淡的茶饮也可以。
(2)少吃辣。辣虽然是五味中的配角,却往往喧宾夺主。辣最直接的后果是刺激肠胃,破坏胃黏膜,诱发各种胃病。而且为解除辣的口感,我们会吃更多主食,有的人会喝更多啤酒。
(3)“苦”要适度。吃少量的苦味食物有益健康,但中医认为,苦意味着寒,所以身体虚弱、寒性体质的人应慎食。另外,在致癌食品黑名单上,咖啡和浓茶属于模糊不清的可疑分子。
(4)放醋要得宜。醋可以降低血脂、软化血管,还可以开胃、消食,但如果摄入过量,就会损害肠胃。学会与酸和平相处,不妨在食酸前喝一点儿牛奶。否则,对于胃酸分泌过多的人来说,食酸无疑是雪上加霜,爱吃话梅的人同样需要注意。
步骤二:让眼、耳、心尽享淡生活
(1)让视线重回明澈。闪烁的霓虹、电视屏幕、网页、色彩浓艳的灯箱广告招牌等,给视觉带来了过多刺激,让人焦虑。所以淡化色彩对眼睛的刺激,让眼睛休养生息,也是淡生活的一要素。
(2)让耳根重回清净。朴素明净的环境,微妙隐约的音籁,可以让我们心灵平静下来,使身体器官得到休憩。老年人不宜多去闹市这些视听刺激强烈的地方,可以多去公园、郊区、河边等地方散散心。一来环境开阔,有助于心情开朗,心胸豁达,可使任何情绪的浓稠驱散淡化;二来空气清新,有利健康;三是处在自然的音籁中,令人心旷神怡。
步骤三:淡化信息的接收,让大脑有机会空白
在信息爆炸的这个时代,人们每天大脑接收的信息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古人。我们生活在信息工具诸如报刊、电视、手机、网络的包围中。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一名美国人平均每天要接受约34 G信息,其中信息量相当于约10.05 万个英文单词的信息量,34 G的容量则相当于有些笔记本电脑硬盘存储量的五分之一。都市人不知不觉已经患上了资讯依赖症。最典型的,就是对于搜索引擎的过度依赖。生怕错过任何信息,生怕跟不上潮流,海量信息让你焦虑,虽然这当中95%的信息其实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这种超载干扰了你原本的注意力,更危险的是,在被大量资讯冲击后,人们对于资讯的深度理解和处理能力会弱化,量增带来了质的下降。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开展了一个名为“多少信息”的项目,研究美国人获取信息的情况。研究人员估算出,一名美国人每天从电子邮件、互联网、电视和其他媒体获取大约10.05 万个单词的信息量,相当于大脑每秒接触23 个单词。
研究人员认为,如此大的信息量给大脑带来压力,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因此缩短。
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罗杰·博恩表示:“人们的注意力被分割成更短的一段段注意力,这不利于深度思考。”心理学家爱德华·哈洛韦尔说,一些人“忙于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而顾不得去思考和感受”。哈洛韦尔认为,这些人接触到的大量信息都停留在表面,“牺牲了深度思考和感受,变得把自己隔离起来,失去了与他人之间的联系”。
此前,早有科学家研究指出,人脑中存储太多的“垃圾信息”对身体健康不利。由此说来,每天大脑大量地摄入信息,既不利于深度思考,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而且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的大脑里存储的信息量已经过大。科学研究指出老年人反应之所以较慢的原因,就是因为老年人大脑储存了人生中积累的大量信息,处理或者读取信息时需要更长时间。
人脑好比电脑,蒂宾根大学的拉姆斯卡博士带领研究小组编制一套程序,让计算机每天读取一定量的信息,学新单词,接受新指令,了解新事物。当计算机读取速度很快,在认知水平测试中的表现一如风华正茂的成年人。但当这台计算机读取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经历的大量信息后,再接受认知水平测试,它的表现犹如老年人。研究人员认为,计算机的反应比较慢不是因为处理能力下降,而是因“经历”丰富致使数据库比较大,需要处理的数据比较多,需更长时间。
拉姆斯卡博士说:“步入老年,大脑运转变慢,但这仅仅是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大脑储存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老年人的大脑功能并未变弱,相反,大脑只是知道得太多。”
所以,老年人大脑中的信息量已经饱和,不必像年轻人一样让自己受到太多信息的困扰。那些信息中95%的都是无用、琐屑的垃圾信息,它们会像病毒一样侵入进来,使大脑的反应变慢,并损害身体健康。
所以老年人要做到信息的“淡化”,过量无用信息的摄入跟嘈杂的噪音,刺眼的光亮一样会使身心疲惫,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要做到淡化信息生活,可每天适当地空出一些时间,离开电视等信息媒介,有意识地关闭外界信息对大脑的侵入,多去公园等景致幽雅的地方活动。另外,把看电视、手机、网络的时间多分出一些用于阅读书籍。书籍上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安静地沉淀在经过时间检验的古典、经典、名著里的信息,其质量比外界大部分信息高得多,它们不同于“垃圾信息”,对智慧和修养的提高乃至修身养性都有益处。
老年人应远离“信息病毒”的侵害,大脑清淡澄明,则健康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