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静生活的死敌

3.浮躁,静生活的死敌

很多人都说: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大家都浮躁地活着,忙着各种自以为重要的事,忙到忘掉忙的目的。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特征,无形中滋生着人们内心浮躁的指数。商业文化的泛滥,让这个世界太吵,太令人眼花缭乱。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不知不觉驱动着人们急功近利,于是变得患得患失,越来越难按捺住一颗驿动的心,守住那份平和淡定。

影视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主人公大多是家住豪宅、出门坐宝马的成功人士,却很少去体现普通百姓的生活;报纸刊物上,也是极力宣传甚至捏造那些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把成功创业看作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好像我们国家遍地是黄金,人人都能成为富豪,而完全不顾大多数老百姓永远成不了富豪这个事实;统计部门和新闻媒体常常津津乐道的各种“人均”、“平均”的统计数字最是害人,动不动就自豪地公布国人平均月工资增长到了几千几百,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几万几千,城市居民平均住房面积是多少,老年人人均存款是几何等等。

这些所谓的“人均”、“平均”统计数字,等于在暗示人们:你达到这个水平没有?你有没有拖后腿?这无异于增添人们的烦恼,引起人们互相攀比,而完全不顾“发达”者在这个社会上永远只是少部分人,绝大多数人一生都只是平平常常。社会上对成功和财富漫天夸大的宣传,掩蔽了绝大多数人平凡的真相,使多数人对自己不满而竞相攀比,攀比的结果就是觉得自己活得窝囊,活得苦恼,于是浮躁不平的心就这样愈演愈烈。有的人到了老年退休以后,依然没有平复那颗浮躁的心。

老杨退休几年后,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新商品房,换掉了以前80平方米的旧房。为此耗费了老两口一辈子积蓄的三分之二。老伴起初不同意,觉得人老了,手头上要留些钱,怕万一有个三病两痛。但最终拗不过老杨反复做思想工作,只好同意。

老杨也有老杨的道理,说换一套大点的房子,也好为儿子将来结婚娶媳妇用。但家里人其实清楚,主要原因是老杨羡慕别人搬进了大房子,而自己家那套80平方米的旧房已经住了二十几年,不甘心就在这套房子里终老。

事实上早有朋友跟他说,人到老了,必须留钱,以备养老之需。如果经济宽裕买套新房安享晚年倒无不可,而老杨只是普通退休职工,经济能力有限,切不可为住房的虚荣而耗费一辈子的积蓄。至于儿子结婚,儿孙自有儿孙福。况且我国现在楼盘建筑越来越多,已经开始过剩,执行了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会导致将来人少房多,再过多年房价一定会便宜,所以普通收入的老百姓,房子只要够住就住,实在没必要耗费一辈子积蓄去买房。

这些老杨都没有听进去,一意孤行买下了房子搞了一通装修。新房没住几年,老杨的老伴就患了大病住院,不但耗费了好几万,以后每月还需两千多元医药费维持观察。这对积蓄耗去大半的老夫妻实在不堪重负,好在还有儿子的工资承担大半。儿子刚交的女朋友看到他负担这么重,家庭条件也一般,竟离他而去。

像老杨这样晚年浮躁的例子很多。不顾自身经济水平,与人攀比,心理不平衡,就是浮躁的根源,也必然为浮躁所害。其实只要能够理性思考的人都会知道,老年人手头上一定要留钱,非万不得已不可挪用,岂可因攀比的虚荣心理花掉大半辈子的积蓄呢?老年人最重要的是生活恬适,心情愉快,懂得保健,再加上子女孝顺听话,儿孙满堂,就是幸福,跟是否住进高档的住房没有必然关系,如果为此还花掉毕生积蓄,还会给自己增加心理的不安及降低日常生活的水平,这样一来更容易影响身体健康。

浮躁本质上是对自己现状的不满,是与人攀比后不愿接受自己的负面心态。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有这样一种树,如果周围的树都长得比它旺盛,它就会变得急躁,更加快速的汲取养分,去和那些得天独厚的树去竞争,最后却因为养料不足而“气愤”地死去。

这种会生气的树木就是珍贵的小乔木檀香。檀香本不是高大的树种,它偏偏要和那些高大的树木去竞争,最后“气愤”而死。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喜欢与自己身边的人攀比,一旦比不过人家,就有一种严重的失落感,整天郁郁寡欢,心浮气躁,长此以往,就会积怨成疾。

浮躁是魔鬼,一旦入心,便不死不休的纠缠着你。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人很难真正快乐,因为浮躁使他们的心静不下来。静不下来的本质是一种心理的不安。他们被这样不良的心态所羁绊,日渐远离平和的心境和快乐从容的感觉。遗憾的是一些人到了晚年,也未能走出浮躁,像檀木一样糟蹋自己原本应该清心寡欲、和乐悠然的晚年生活。

一个人如果控制不住浮躁的心理,是获不到心灵的平静祥和的。老年人如果摆脱不了浮躁,无论是住在豪华的别墅里,还是清幽的农家小院,都不会有幸福感。因为你的内心已经住进了一个静生活的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