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是一种看问题的眼光

1.悲观是一种看问题的眼光

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努力,空手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市场太大了。”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满载而回。

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若要改变它,取决于你怎样看它。因为眼光不同导致思维角度的两样,有的人得出的是乐观的信息,有的人得到的却是悲观的感受。成语塞翁失马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只要看问题的眼光不同,对吉凶福祸的判断就永远都可以判然两别。

故事说的是在靠近边塞的地方,有位老人的马无缘无故跑到境外胡人的地方去了。邻居们为此来宽慰他,老人却说:“怎么知道这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果然过了几个月,那匹失踪的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大家又前来祝贺他。老人又说:“怎么知道就不是一种灾祸呢?”结果有一次老人的儿子骑那匹胡马,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断了腿。邻居们又来慰问老人,老人却说:“说不定变成一件好事也不知道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青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老人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结果保全了性命。

塞翁失马的故事常用来佐证《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道理。用一种循环往复的方式戏剧性地阐述了福与祸的对立统一。它说明一件事是好是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每一件事的内部都同时存在向好或向坏发展的两种潜力。当一个人只看到事物坏的因素,就会悲观失望;看到好的因素,就会乐观欣慰。

其实这个故事还可以无限进行下去。比如谁又能说老人的儿子因为瘸腿保全了性命又永远是幸事呢?等老人过世,瘸腿的儿子可能无人照顾,孤苦伶仃,要是哪一天胡人入侵,抗击不过,老人的儿子就是要逃跑也不能像别人一样方便。

这就是生活。生活可以永远进行下去,好坏之间永远发生变化。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暗示了这种世事无常,永远处于动态变化中的道理。

既然所有的事情都存在好坏两种潜质,所以只盯着坏处瞧,就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悲观;而眼里只看到好的一面,忽略了向坏处转化的可能,又会成为盲目乐观。所以一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尽量规避走向坏的陷阱,看到坏处不害怕,看到利处也不冲昏头脑,这才是应有的追求幸福之道,也是真正的乐观精神。

一位干部,因为人员分流,从领导岗位上提前退了下来,一时间萎靡不振。他妻子劝慰他,仕途难道是人生的最大追求吗?你至少还有学历还有专业技术呀,你还可以重新开始你的事业呀。于是这位退下来的干部用自己的专业和长年领导的经验做了某公司的顾问,并入了股份,后来该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兴旺,他也获得了很大的利益。这时他才感觉自己年轻时的所学在这种新兴的公司那里才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前的萎靡不振,长吁短叹再也不复存在。

面对同样半杯水,悲观的人会想:“只剩半杯水了,干什么都不够用”。而乐观的人会想:“还不错,还有半杯水呢!”类似的,面对白纸上的一个黑点,乐观者会看到一张大大的白纸,悲观者则会盯着这个黑点,认为白纸已经变为废纸了。

孤儿院里有一对好朋友,后来他们被两个富裕家庭收养。虽然他们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两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男孤儿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实际上已经可以退休享受人生了;女孤儿则只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收入不高。

有一天,他们偶然相遇,于是互相诉说这些年的境遇。商人去过很多地方,他津津有味地说着这些年周游列国的趣事。而那位女教师从开始便一味地诉说自己的不幸,说自己是一个如何可怜的亚洲孤儿,又如何被领养到遥远的瑞士,跟其他孩子比如何不幸,这些年又遭遇了哪些挫折,觉得自己是如何孤独等等。

随着她述说的怨气越来越重,商人听着听着觉得不对劲了,终于忍不住把手一挥,制止了她的抱怨:“够了!你说完了没有?你一直在讲自己有多么不幸,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的养父母当初在成百上千个孤儿中选择了别人,你现在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女教师一怔,没有说话。她不是没有想到这一点,但是人总是愿与高处看齐,没有人会去和自己都不如的人相比。何况此时此刻,看到儿时的同伴今天如此成功,教师更是有种心酸自卑的感觉。

商人接着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无法忍受周围的世界,感到自卑,好像所有人都在嘲笑我这个孤儿。大学期间,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公益组织的活动,去看望一家孤儿院里的那些孤儿,我才突然意识到我是多么的幸运。因为我被一个富裕家庭收养,他们让我丰衣足食,让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我还有什么可自怨自艾的呢?从此我再也不顾影自怜,我感恩上帝对我的眷顾,感恩我的养父母,从此发愤图强,才获得了现在的成功。”

女教师听后大为所动,久久不语。这是第一次有人点醒了她。

这位商人和教师,两人的出身、境遇和成长环境都是相同的。女教师沉陷于自己是孤儿的凄苦中,忽视生活中积极美好的一面,让消极悲观的思想左右自己,所以一生碌碌无为。商人则是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自己,看到了自己难能可贵的幸运,而不是盯着那些不利的因素,把精力和热情放在了自己的幸运和有利的方面发奋努力,终于做出了一番事业。

不同的心态,对所发生事件的评价会截然不同,它必然会对处理问题的态度产生影响,也会对今后的人生之路产生影响。活着需要睿智,如果你不够睿智,那至少可以豁达。以乐观、豁达、体谅的心态看问题,就会看出事物美好的一面;以悲观、狭隘、苛刻的心态去看问题,你会觉得世界一片灰暗,没有前途。两个被关在同一间牢房里的人,透过铁窗看外面的世界,一个看到的是美丽的星空,一个看到的是满地的垃圾和烂泥,这就是区别。同一片天地,你想看到泥土还是星星,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你看到了玫瑰的花朵还是看到了它的刺,也取决于你自己。你看到了生活的悲哀还是希望,仍然取决于你自己。

老陈和老张年龄相仿,都是一家陶瓷厂的职工。厂里进行人员分流,老陈和老张进入了内退的名单。大家都知道,内退以后,厂里每月只会发放生活费,跟在职比,工资差了好多。老陈和老张都才五十出头,对这种安排当然很郁闷。无奈这也是政策,厂里近年来效益不好,他们也能理解。

老陈内退后,总是唉声叹气,郁郁寡欢。原本身体十分硬朗的他,几年后各种病痛找上门来。老张却相反,内退后本来也很郁闷,但突然一想,自己才51 岁,还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趁现在身体还好,何不利用自己的陶瓷制作技术,开一家手工作坊呢?老张说干就干,在自己开的作坊里制作各种陶瓷工艺品,结果很受人们的欢迎。十年以后,老张已经扩大了经营,拥有了自己的一家陶瓷厂,现在六十出头的他已经半退休了,把厂子交给了儿子管理。

老陈看到老张的成功后,羡慕之余,也后悔自己当年怎么没有想到老张这一步。五十岁出头,还是将老未老的时候,可以最后再奋斗一把。现在后悔已经晚了,年过六旬的人,身体又不好,不可能再去为事业劳累了。这世上唯有时间赚不回来。

哲人说,“凡墙都是门”,即使面前的墙将你封堵得严严实实,你也依然可以把它视作你的一种出路。那些动不动就对生活悲观无奈的人,他们只看到横在眼前的障碍,看不到旁边的出路;而积极乐观的人会从障碍中得到启示,意识到人生将可能迎来另一种机遇。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我们都会给它做一个好坏的表面判断,但无论是怎样的事,其实都蕴含着利弊两种潜能,悲观的人特别容易注意并放大那些不利的因素,于是坏事在他们那里永远是坏事,甚至好事都能变坏。所以悲观的人总是认为自己运气不好;而乐观的人会把眼睛盯在有利的可能性,并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把坏事变成好事。

一个人的乐观或悲观,区别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