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岁月有春、夏、秋、冬,人生有幼、青、壮、老,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春季万物欣荣如幼童成长,夏日骄阳酷暑似青年冲劲十足,秋季如中年得以人生的收获,严冬则像一位进入暮年的老者,厚重深沉。

用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观点看,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体自身就是一个小宇宙系统。《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的运转机制就是人体的运转机制,宇宙的法则就是人生的指南。人生的每个年龄段好比四季,也应该同宇宙变化一样有不同的运转方式。具体地说,就是幼、青、中、老要有不同的生活准则,这样才合乎天地自然的精神,才能健康、和谐、美满。《易经》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就是说人生的行动要随着“时”的变化而更改。一个时间阶段到尾了,某些行为就要停止;新的时间阶段开始了,就要开始新的行动。一句话,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有属于这个阶段的行动内容和行事风格,每个阶段都应该有不同的生活准则。这就是古老的《易经》哲学反复提示给我们的,人生要与时携行,要因时而易的道理。

遗憾的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流行的行为方式与观念的频繁与深度传播,现代文明让人们的生活正前所未有地呈现出一种“趋同”现象。人们渐渐遗忘了人生要与时携行,因时而易的自然之道,越来越多的人在特定的人生阶段没有给自己做出相应的人生策略,尤其是中老年人,不懂得跟随自然的节奏因时调整生活的准则,于是当今社会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因物质生产与医学的进步延长了人们的寿命,一方面中老年人罹患身体和心理疾病以及不幸福感的比例却大大超出了过去的年代。

从中国古老的养生哲学来看,这就是因为人脱离了自己在宇宙运转中的“序位”,脱离了序位,就失去了和谐,自然滋生病痛和烦恼,因为违背了天人合一。看看现在的书籍、杂志、网络,各种教你成功,教你生活的观念横行,但多是宣扬一些“共相”的东西,缺乏针对性,少有为不同类型、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量身定做的生活与精神的参考指南;图书市场上关于生活、幸福主题的图书不计其数,也是大而笼统地以“共相”内容为主,专门研究中老年人群体,为中老年人的生活、心理、健康与修养撰写的综合性指南却并不多。

事实上,只要我们愿意去研究,会发现过去年代的老人们,尽管物质生活比不上今天,但身体病痛与心理不幸福的比例却比现在的老人们更低。可以说,今天人们寿命之所以延长,完全是生活条件的提高与医学进步的原因,而许多中老年人的生命状态与这个时代给予的优越环境并不匹配。按理今天的老人们完全应该活得更幸福,更健康,更长寿!这其中的源委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出现了问题,将生活中那些原本自然而然的生活之道给丢失了。

我的外婆一生勤劳节俭,精明能干,不仅认识一些字,刺绣、裁衣、做包点也样样拿手。由于祖父是郎中,外婆还粗通医理和中草药知识。外婆的节俭和能干曾使家庭在特殊的年代里度过了重重困难。起早贪黑地做包点、小吃和凉面,晚上还要绣花,这些事情成了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常态。她是一位身体十分硬朗,几乎没有得过病的老人,仅仅在生命历程的最后两年病卧不起,去世的时候不到七十岁。与此相对的,是比外婆小很多岁的我的小舅外公,他是一位退休老干部,最注重身体保养,但不时有些小病小痛,晚年最关心的就是各种医学上的养生资讯,养生讲座,严格按照那些所谓的保健规则安排日常生活,每天补品不断,被晚辈们评论最舍不得亏待自己的一位老人,而且晚年脾气古怪,常常动不动就和晚辈们生气。这样一位条件优越的老人也只是活到八十一岁便与世长辞,在当今生活优裕的老年人群体里,实在算不得长寿。似乎大限到来,什么都挡不住,任凭你如何专注养生,最后反而还没有活过一些辛苦劳碌的老人。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外婆和小舅外公这两位老人之间的时差改变一下,交换两者的位置,假如勤劳乐观的外婆有了小舅外公的生活条件,她会不会活得更久?如果小舅外公处在外婆的生活环境中,会不会寿命比外婆更短?这是很有可能的。当今社会许多人到了晚年,越来越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把握幸福。这种不正确有的是可见的,直接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是无形的,主要是心理上的状态。那些内心中细微的,难以觉察的负面因素,也许是决定你晚年康泰的关键因素。它们有的会表现到你的生活中,操纵着你的行为,有的会隐而不显地发挥作用,如蛀虫般一点一点从心理深处开始咀嚼破坏,从心理影响到生理机能,使你晚年的生活呈现出斑驳不堪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