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淡与淡定

1.淡与淡定

人到老年,对生活的态度会越发呈现出这样一个特征:饮食上,开始偏向于清淡的口味;对音乐的欣赏更喜欢慢节拍的旋律;活动爱好上,偏向于从容缓慢,恬静悠然的事情,如种花养鸟,下棋垂钓。对周围环境,喜欢声音相对安静的地方;对外界景致,偏好疏朗清幽,而不喜光怪陆离,眼花缭乱。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些现象的总特征,那就是“淡”,一切趋于淡化。相比之下,年轻人的生活特点可以用“浓”来表示。年轻人生命力旺盛,气血方刚,是为浓:如喜欢快节奏的流行乐舞,喜欢剧烈的体育活动,喜欢强烈的感官刺激,喜欢一扑进工作中就废寝忘食,这些现象都可以形容为“浓”。

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的外在表现从浓到淡,是生命发展的自然过程,是从出生到衰老的生物机制所决定的。

但是,有些人到了晚年,虽然生理上呈现出好“淡”的趋向,但心理上和思想上却没有跟上去,仍然保留着“浓”的特点,于是这种反差便造成了一种身心的错位,如同撕裂一般给晚年的生活带来了烦恼,直至损害自己的健康。

可以说,有些人身体已经服老,已经趋向于“淡”的状态,但心理和思想却不想就此“淡”下来,一句话,这些老人没有达到老年人应有的“淡定”。

不淡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欲望。有句话说,欲望是魔鬼。欲望不会因为生理之“淡”而必然淡化,它可以不在意年龄把你一直推向悬崖。否则为什么那么多贪官,年过花甲,身体衰退,却依然对金钱的攫取不择手段,丧心病狂?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子女吗?他们贪污的财富其实几辈子也用不完了。欲望如同潘多拉之盒,一旦开启,就无休无止,直到让人舍身忘命,所以留下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样悲哀的句子。

吕不韦原本只是一介商贾,他忍痛割爱,将赵姬作为礼物馈赠给赢异人,又打通华阳夫人的关节当上了秦国的宰相。按说他满可以安度晚年了,可是欲望的魔鬼驱使他不断地突破底线,他与皇太后私通,最后将自己的性命也断送在欲望的路上。

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盛极而衰,也是败在欲望失控上。胡雪岩的智商和情商超乎常人,他为左宗棠筹措平疆的巨额军费,置办军需物资,这些行为虽然帮他名利双收,但他仍不能控制欲望,在洋贷款的利息上暗做手脚,大吃回扣,用金丝楠木构筑豪宅,最后落得晚年被抄家的悲惨下场。

欲望是魔鬼,这个魔鬼从年轻的时候就在威胁我们,我们不应让它在我们的晚年还来困扰我们,扰乱我们的理智和思维,迷失了前行的方向,不能让自己年迈的躯体最后成为被它侵蚀榨干后的躯壳。而且欲望就像膨胀的肥皂泡,虚无而又脆弱,虽然美丽,却难以长久,终有一天欲望破灭,等待你的是绝望和万劫不复的深渊。

懂得对欲望说“不”的人才能够找到真正的生命需要,懂得对欲望说“不”的老年人才真正参透了生命的本质。

一个商人带着自己的女儿去参加一场拍卖会,女儿选了一位音乐家收藏的塔罗牌。这副塔罗牌原价20 元,商人问女儿愿意为这副塔罗牌付多少钱。女儿想了想说愿意付100 元。商人说:“那好,100 元加上原来售价20 元,就是你的最高出价,也是底线,超过这个就要放弃。”

竞拍开始了,女儿开始举牌。已经加价到100 元了,女儿小声嘀咕了一句:“糟了,快到了!”这句话亮出了底牌。商人知道这是拍卖中最忌讳的。塔罗牌一路上涨,冲过120 元底线,女儿还想举牌,商人抬手制止了她。

走出拍卖厅,失败的女儿情绪很低落,商人郑重地告诫道:“你虽然没得到那副塔罗牌,但你今天学到的东西比这副牌更有价值。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你今天学会为欲望设定底线,这很好,很多人失败就是没有控制好底线,成了欲望的奴隶。”

这是一个明智的商人,他对女儿的这番话值得我们思考。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欲望设限,这样你就在控制欲望,而不是欲望控制你。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对欲望设定底线,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起先想一百万,满足后又想五百万,得到五百万又想一千万,直到不知不觉把生命变成赌注。

给欲望设限的作用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的,“止”于某一步,从此“定”下来。如果说年轻人需要给欲望设定界线,那么中老年人就更需设定界线。有了界线,你就“定”了下来,那些超出界线之外的诱惑在你看来都是浮云,是迷惑人眼睛的假象。

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宁静淡泊,是为“淡”。镇定自若、不逾雷池、进退有度,是为“定”。所以孔子说自己“七十不逾矩”,就是一种人生百折后,在合适的年龄上智慧的觉悟。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生活中最大的智慧就是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然后再剔除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追求的东西过多,也就等于为自己的生活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只有剔除了那些设定之外的东西,你才能“定”下身心。不设限的欲望会使人生处在一个没有边界的大气中,任风把你刮到四面八方,没有了目标,没有了从容,直到卑琐地消弭在风中。

儒讲中庸,佛讲修行,道讲阴阳,瑜伽讲平衡,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要点,就是“节制”。告诉人们控制自己的身心,不使之飘散于无形中失落了自身。制者,止也。做到了“止”,就能“定”。《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一个人做到了既淡且定,才是真正的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