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是一种善良的眼光
会品生活的人,是细腻的人。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不光品自己,也会品他人。他们会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发现生活的美,也会发现和记住他人身上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丁点的闪光。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生活在世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很欣赏电影明星徐帆说的:“我从不把“完美”二字用于人。有优点又有缺点才能叫作人。”不是吗?关键是你怎样去看别人。聪明人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明媚的阳光、鲜艳的花朵、翠绿的山野、潺潺的溪流,炎炎烈日下忙种的农民,路边下棋的老人,还有正在嬉笑玩耍的小朋友……一点一滴,人间处处美如画!
徐帆也曾在电视节目中说过,她没有发现过真正的“坏人”。 结合徐帆前面那句话,她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是有的人的善你没发现,你只顾看到他不好的地方,有的人的优点暂时被缺点所压制。一个人身上的优缺点是难以量化的,很难说谁的优缺点各占百分之多少,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当你只盯着一个人的坏处看,你会觉得对方是个坏人;而只要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就会觉得人人都是那么可爱。
有一个故事,说苏东坡有一次和佛印一起打坐参禅,下坐后两个人聊得兴起。
苏东坡素来喜欢捉弄人,看佛印穿着黄色的袈裟,肥肥胖胖,忍不住说:“你知道我看你打坐的时候像什么吗?”
佛印问:“像什么?”
苏东坡说:“我看你像一坨屎!”
他以为佛印会大发脾气,然而佛印看了苏东坡一眼,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有些意外,但也感到飘飘然。回家跟苏小妹说:“以前跟佛印论禅,从没有赢过,这次大胜而归”。把经过讲给了苏小妹听。苏小妹说:“哥哥呀,你这次输得更惨了!”苏东坡不解,问:“此话怎讲?”
苏小妹说:“心中有何事物就看到何事物,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就是佛;而哥哥你心中有污秽之物,你看到的自然就是牛粪。可见印老的心境比你高啊!”苏东坡恍然大悟,只好认栽。
是的,佛的眼里只有佛。心中装着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心中只有他人的缺点,目光所及,人人都是坏人。
徐老太是个苦命的人。十五岁时家中失火,父母俱亡,只有她幸存,寄居在姑母家。因为经常被姑母一家虐待,她逃了出来,沿途乞讨进了城,后来昏倒在一家皮革厂门口。徐老太被皮革厂收留,成为一名女工,接着结婚生子。谁料好景不长,两个孩子还在读小学时,丈夫就因车祸去世。徐老太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抚养大。然而儿子不学好,因偷盗抢劫被判入狱,女儿也交友不慎,染上了毒瘾。
厂里自建了两栋房子,员工优惠,但数量有限,徐老太也想买,由于没有优先照顾她,最终没分到。为此徐老太找厂长大吵了一架,认为像她这样困难的人理应照顾她。徐老太逢人便诉说自己命苦,说这辈子亲人不得力,子女不争气,自己还总是受他人不公正对待,从童年到老年,从亲戚到厂长,再到车间主任,喋喋不休地抱怨他们,似乎谁都对她不好。
厂里有一位比她还年长几岁的刘奶奶听她老是抱怨,突然问:“你还记得当年你昏倒在厂门口,是谁把你救起弄到自己家里的吗?”
徐老太一怔,陷入了回忆,“好像是那个……”
刘奶奶告诉她是某某某,徐老太这才好像突然记起。
刘奶奶说:“你连她都不记得了,那你更不会记得当时谁给你做了骨头汤和炖鸡补养身体,还有哪些人给你送了衣服和生活用品。”
徐老太木然呆滞,显然那么久远的事情,在记忆中已经寻觅不到了。
刘奶奶说:“这些人中,就有你最不喜欢的车间主任,还有我。”
刘奶奶接着说:“你一辈子都在抱怨这抱怨那,别人的不好你记得清清楚楚,但别人对你的好你却总是忘记。心里只装着别人的不是,记不住他人的恩惠,当然觉得自己命苦。你这样子,久而久之人家也不愿意对你好了,所以你就觉得这个世界对你越来越不公平!”
是的,只有对生活常怀感恩之心,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以及他人的美好,这是人的善良的体现。有些粗枝大叶的人,就好比那一路逃难的难民,脚步匆忙不安,跌跌撞撞,哪有心思去欣赏沿途的风景,留意生活中的美丽?他们的注意力全放在自己的生存利益上,他人的恩惠不久就忘记,他人给自己造成的麻烦却刻骨铭心。品味二字在他们身上是不存在的,那些须要细品的生活中的美丽,须要细微观察的他人身上的闪光,这些迟钝的人已经很难做到了,仿佛生存的压力使他们的心灵失去了某种细微品尝的能力,好比一个口渴的人只会端起茶水一咕噜地豪饮,而不会品出茶的味道,甚至忘记了是谁在他焦渴时递来一泓甘泉。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个城市,有一年正闹饥荒,那里的人们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当时,有一位家庭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看到饥饿的孩子们,便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每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那些饥饿的孩子们一听,立即像一窝蜂一样朝那个篮子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可是,当他们每人都拿到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时,面包师意外地注意到一个小女孩,她叫依娃。她既没有与大家一起吵闹,又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面包以后,她才把放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了起来。
面包师以为她会像其他的孩子那样离去,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小女孩并没有急于离去,不仅向他表示了感谢,还亲吻了他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在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依娃仍然是最后一个,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然而,奇迹发生了。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哐当”的一下掉了下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面包师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依娃,赶快去!”
当依娃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面带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
小女孩激动地跑回了家,把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告诉了妈妈,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故事中的小女孩正是因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她才得到面包师的馈赠。如果她像其他孩子那样,不懂感恩,那么她也只能仅仅得到一块面包,不可能得到银子。
人们常说人生要感恩,其实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还是一种能力。只有当你时刻留心品味生活中的一切时,你才会发现每一缕阳光、每一株花草,每一个人身上的美好之处,从而记得感恩图报,对世界充满着善念。我们自身与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美好。那些内心匆匆忙忙,不会细品生活的人,常常是容易忘记感恩的,他们眼中的世界也是灰暗的。
再看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然而,上天并没有眷顾他,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分,他疲惫万分,感到饥饿难耐,几乎想放弃一切。
在这种几乎绝望的情况下,这个男孩子敲开了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这杯牛奶喝了下去,这杯热牛奶使他重新燃起了对人生的希望。在他的不断努力下,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老年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一命。无意中,这位大夫发现这位老妇人,正是少年时的他在饥寒交迫时给了自己一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于是,他决定悄悄为她做点儿什么。
当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老妇人硬着头皮去办理出院手续时,竟意外地发现手术费用单上写着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故事中的男孩子就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许多年后,将自己的感激之情回报给了那位美丽的女子。有一句话说:“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所以,我们应该时常用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坦然接受命运的挑战,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坎坷,那么我们就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一个善于品味生活的人,一定是懂得感恩,并善于发现他人美好的人。不管对亲人、朋友,还是同事等,就像面对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一样,他们都是自我品味生活的对象。人到老年,就会喜欢回忆,应该细腻地品味自己的人生经历,当作一道甜美的饮食,细致地发现他人身上的真善美,记住人生中那点点滴滴的友善,回味那许许多多一丝丝温暖过自己的善意的光束,细细咀嚼,感恩怀念,其味无穷。老年人若有着这样的心态,你会感到晚年生命状态的充盈饱满,灵魂的愉悦与丰饶,身体也健康充满着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