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的每一天都成为生活的目的

1.让生活的每一天都成为生活的目的

有的人把生活当成一杯水,饮水是为了解渴;有的人把生活当作一杯茶,每一口都是在品啜。

其实生活本来就像一杯茶,多数时候平平淡淡,但又有味道,意味深长,需要你一口口慢慢品啜,领悟茶中三味,品出感悟,进而升华出生活的哲学。所谓茶禅一味,就是指茶中有禅理,须用心品味,生活的道理与品茶一样。多数人每天都要喝茶,只有过好每一天,把每一天都当成一杯茶,细细品味,才能在平静洒脱,悠游自在中领会生活的真谛。

这个世界中,太多的人在纷纷扰扰的社会浪潮中随波逐流,已经渐渐搞不清楚生活的目的。许多人忙忙碌碌一生,却不知道自己的忙碌是为了什么;很多人努力挣钱,却并没得到享受。赚钱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使生活更舒适,让人生更幸福,偏偏很多人相反,钱挣得越来越多,人反而越来越苦恼,每天活在竞争的压力中,轻松不起来。钱是越来越多了,事业越来越前进,却渐渐遗忘了生活本身的目的,失去了舒适,失去了健康,甚至减耗了生命,人却没有真正地享受到生活。钱在银行,人在天堂,成为对这个时代许多人无奈的写照。

我国还没有进入真正的老年社会,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国中老年人口的死亡率较发达国家仍然为高。太多的人在事业拼搏中劳身忘命,从而到中老年之际身体不知不觉进入濒危状态。在中老年人的死亡率中,猝死的比例近年来持续升高,这与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不无关系。

余先生49 岁,是一个警察,血压异常,但不算特别高。一次,他率队到异地办案,连续两天没合眼。在归来途中,余先生突然心前区难受,很快死亡。

孟先生54 岁,是一家报社的编辑,从前并无心脏病症状,经常熬夜上班。一次和同事在单位打乒乓球后,忽然觉得胸闷异常,于是赶紧和同事打车去医院。途中,孟先生面色苍白,在说了一句“不行了,我要死了”之后,猝然去世。

廖先生54 岁,企业家,有高血压史6年。一次在舞厅跳舞,时间过长,在音乐伴奏声中忽然不自主地松开舞伴的手,倒地身亡。

据悉,40 岁至55 岁的人群中,发生猝死的比例最高,其中50 岁左右是顶峰,而且男性大大高于女性,约为6:1。

有多少人为了追逐生活的目标,在竭尽全力的途中忽然倒下?以为锦绣前程就在前方,却不知死亡已不知不觉埋伏在半路。因为他们不是在享受生活,他们只是向目的狂奔,好比一个有过伤病的运动员,在冲刺、跨栏时,尽快地达到终点是他们唯一的目的,而不是为了享受跨栏、冲刺这个过程,结果中途倒下,一切都没有了意义。

其实真正的生活好比散步,散步是为了享受过程,而不是为了结果。或者说散步的每一步都是各自的目的,品茶的每一小口都是一个目的。

可惜的是这个社会如同一架快节奏的机器,常常逼迫人们快速跑起来。快速的奔跑让人疲倦口渴,于是大口地喝水,逐渐地,人们也不再慢慢地品茶了。而茶是需要品的,解渴是一个目的,为了解渴的目的喝茶,又如何能品出茶中三味?真正的品茶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解渴),品茶的意义就在于品茶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我们常常忘记了我们的人生本来也是一杯茶,过好每一天,原本就是我们的目的。人生确实如一杯清茶,少年时是用第一道水刚刚沏好的茶,清香质醇,但还没有达到最佳。中青年时是第二道水添过的茶,这时的茶水的口感才趋于至善。不知何时起,我们却忘记了生活本来的目的,我们原本是为了生活更幸福才努力赚钱,然而在事业的奋斗过程中,却不知不觉地把赚钱,把工作当成了人生的目的,直至倒在了如火如荼的人生半途,才悔之晚矣。

我的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他的亲戚熊先生成功而又惨淡的一生。

熊先生是一家装饰公司的老总,妻子在家做全职太太,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已经进入大学,女儿在读初中。一家人原本很幸福。当他们把家搬进一座别墅后才三年,熊先生就永远告别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年仅53 岁。

熊先生出身贫寒,中专毕业后四处打工,许多工作都做过。其貌不扬,学历平平,又没有任何关系的他工作不好找,但从农村出来的他能吃苦,许多又苦又累的工作只要能赚钱,他就做,如搬运工、采石工、送货员等等。一次机会,熊先生被一家小装饰公司招入当送货员。那是一家经营不善的小公司,熊先生进去后的两年中,公司越来越不景气,员工陆续辞职。

公司老板脸色日渐阴沉,但熊先生凭着这两年来的吃苦耐劳和聪明好学,对装饰知识和公司业务也懂得了不少。一次,又有一个重要的业务代表因为找到新的前程而辞职,导致公司一时缺乏人手,以至与有些客户的后续问题到了无人接洽的地步。老板面色铁青,唉声叹气,这时熊先生自告奋勇,说可以让他试试。

老板眼睛一亮,又疑惑地看了看熊先生,但还是点头答应。

结果出乎老板意料,熊先生对那次的业务完成得相当圆满。老板立刻给熊先生加薪,以后的业务工作也交给熊先生来做。然而公司当时的员工已经走了大半,摇摇欲坠,公司倒闭只在旦夕之间。于是熊先生一人肩负业务接洽、货物运输以及装饰工作。老板惊讶地发现熊先生是个多面手,不仅运货进货上吃苦耐劳,动作麻利,还越来越善于与客户谈业务,又能亲自做室内装饰,对装饰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也相当到位。就这样凭着熊先生一人之力,一个原本要倒闭的公司又拖了四、五年之久。在那几年中,他几乎没有了休息日,一个人干着三个人的活,东奔西跑,疲于奔命,对身体的消耗极大,才三十出头,就有了些白头发。熊先生感念老板给予自己工作的机会和信任,一心想救活公司,但是凭一人之力终究难以扭转乾坤。老板申请了破产,出于对熊先生的感激,将破产后的一笔资金给予了熊先生作为报答。

之后,熊先生自己注册了一家装饰公司。虽然注册了公司,但很长一段时间,熊先生的公司都不足10 人,连装饰工人都是临时招募的。创业的经历是艰难的,经历了许多弯路、险境,甚至也曾到濒临破产的境地。其艰难不再赘述。在妻子细心的协助下,十年以后,熊先生的公司终于屹立了起来,名声越来越广,业务纷至沓来,员工也有了数十人。

这时的熊先生四十多岁,他后来说,如果他在这个时候脚步放慢一点,以后的人生也许会很幸福。然而进取心旺盛的熊先生觉得这个时候要乘胜追击,反而加快了步子,着手在外省成立分公司,欲进一步成立全国连锁店。于是熊先生比以前更忙了,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成了他的常态,经常是上午在深圳,下午就去了上海,晚上又出现在东北。熊先生又不懂得放权,凡事亲力亲为。

熊先生45 岁的时候,发现胃部出现疼痛症状,但他觉得人到中年,有点病痛也不奇怪,并没有因此放缓事业的脚步,直到后来胃癌晚期,才知道为时已晚……

这时,熊先生忽然发现自己这几十年的岁月,就没有好好舒心地品味过人生。从少年的贫寒,青年的劳苦,到中年时为事业的呕心沥血,他很少只是为了和家人在一起而享受生活的快乐。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碌,在公司里,在各个城市来来去去,不仅自己没有悠闲自在地品味过生活,也忽略了与妻子、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如今人生已到终点,他在病床上含着泪懊悔地告诉朋友,在他四十多岁,事业已经渐入佳境的时候,就应该放慢脚步,把人生的天平靠向与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上。他说他一辈子走得太匆匆,都没有来得及细心品味过生活。

不知道有多少人与熊先生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命运,直到临终时,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过匆匆,都没有细心品味过生活的味道。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囫囵吞枣下肚而不知其味,徒留伤感和遗恨。

如果你身体健康,现在还来得及;如果你也走得匆匆,现在请停下或放缓你的脚步。我们应当切记,事业的拼搏,金钱的挣取,归根到底只是人生的手段,我们用这种手段去实现生活的幸福安康,后者才是我们的目的。

世人的错误,就是常常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以至真正的目的被遗忘而失去了幸福,所以经常有人疑问自己的辛苦是为了什么。

人生到了中年向老年过渡的阶段时,切不可被外界之事迷蒙了心中的眼睛,必须清楚事业、工作在人生的这个时候应该退居其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有属于这个阶段的生命状态。人在童年时是没有什么目的的,如果有,也是大人强加的,所以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每一天都被我们细心咀嚼,童年的每一天自身就是生活的目的。中青年时为了事业马不停蹄,来不及细心欣赏沿途的风光,这是无可奈何,也是必须的。然而到了退休之后,便要重新回到生活本真的意义,这种本真就是无“目的”的状态。如同品茶不是为了解渴,品茶自身的过程就是品茶的意义;散步的意义不是为了去哪里,而是欣赏沿途每一步的风光。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的过程,就是我们的“目的”。

只有回归生活“无目的”的本真,回归对生活自身过程的品味,你才能在晚年的生活中感受甚至重新发现生活的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