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狭窄,你的“悲点”有多低?
这里说的“悲点”,是指在生活中,你是不是容易出现悲伤。我们知道“笑点”是现在一个流行词语,说有的人笑点低,就是说随便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或者是电视电影情节,或书本上的文字,别人没觉得那么可笑,他们却哈哈大笑。说有的人笑点高,则是不那么容易被逗笑。
仿照笑点这个概念,我们不妨再提出“悲点”。有笑点就肯定有“悲点”,乐观豁达的人,“悲点”都很高,不会过分地被生活中不愉快的小事影响心情。有些人则不然,“悲点”很低,一点小小的不愉快,都可能在他(她)那里发挥出很大的悲观情绪。生活中哪有完全的如意?这些人就像心里藏着一把放大镜,本来只是转瞬而过的一丝烦愁,被放大成粗壮硕大的枯木,如鲠在喉,堵得发慌。
更有一些“悲点”极低的人,养成了一种十分不良的心理习惯,就是从一件小事的不愉快,联想到其他不愉快的事,引出更大的悲愁。究其根本,这种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胸狭窄。
赵女士是一个精神情感过于敏锐,以至到了脆弱的人。虽然已经退休了,但并不快乐,常常烦恼。这与赵女士的家庭情况有一定关系,儿子失业后创业做小生意亏了本,而且至今未婚;赵女士因为当年单位裁员,提前退休,导致工龄不足,退休金比其他多年的同事少拿好几百。而她与丈夫的关系,几十年来也常常是磕磕碰碰,并不和睦恩爱。
有一次,赵女士在厨房做饭,电话铃响,她和老公都没接到。赵女士便责怪老公呆在房里,总是不接电话。原本只是随口埋怨一句,结果又和老公吵了一架。因为赵女士在埋怨中,忽然想起这种事已经不止一次了,接着又想起老公这个人做事总是拖沓,甚至很快想起几十年前一件让她耿耿于怀的事情:当时应弟弟的要求,托老公帮忙买一块手表,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手表这些物件数量有限,需要抢购,结果因为老公有事拖沓没有买到。赵女士把这看成老公对她情浅义薄的证明。
于是这次仅仅因为老公没来得及接到电话,在责怪和争吵中,赵女士把这陈年旧事也抖搂出来数落老公,抱怨老公对她的嘱咐从来不积极,因为对她从来不够关心,进而上升为对自己婚姻不幸的抱憾。她诉说自己的同学、同事退休后过得如何好,儿女们如何有出息,她不求像他们那样舒服,可自己不但在物质方面比不上人家,连家庭情感,夫妻关爱上也不如人家。进而悲叹自己婚姻不幸,命运不好。
赵女士就是一个典型的易于把不愉快的事情都联系到一起的“悲点”很低的人。看到这里,许多人可能会会意而笑,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样的人,生活中任何一点鸡毛蒜皮的不顺心都有可能成为导火索,把过往经历的一切不愉快都点燃成一片悲伤的火海,真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类人眼里,好像人生所有大大小小的不愉快,都互为关联,都是一件事,所以他们的“悲点”极低,禁不起任何不顺之事的原因就在这里。普通人遇见不顺心的事,只是就事论事,他们却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足以把这辈子所有的不愉快都激活,如此重压之下,当然觉得自己特别悲哀。
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之所以不如其他人快乐,是因为境遇不如人家,不如人家“命好”。其实那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他们放大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如意,让那些各种各样不快的事结成一股绳,在心里狠狠地勒着自己,夸大了自己人生不幸的感受。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不愉快事情的“联想主义心理”,许多人在心情极其低落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但若成为家常便饭,就是内心不健康的体现,会使人变得非常脆弱,还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悲点”低的另一种表现,是对生活中不顺心的事,过分地赋予悲观的意义。
老王的性格特点,朋友们都知道,就是“心思重”,常为生活中和工作中一些不如意的小事耿耿于怀,左思右想,叨念不已。而且朋友们都知道,他很善于“阐发”,遭遇同样的事情,老王能比旁人阐发出更深的“意义”,而这些“意义”,无非就是他比别人更能发现一些悲观沉重的东西。
老王在原单位提前内退后,到一家私营企业做事。私营老板不比国营企业,对员工处处苛刻,老王虽然渐渐适应了,但心里总觉得不平衡。过节了,有的公司老板会给员工发红包,老王所在的公司分文没有;公司每天要班前集合,员工迟到就扣10 元,而上司自己却可以因为迟到随意推迟集合时间,尽管老王很少迟到,但这些不公平的做法就是让老王忿忿不平。
有一次下班,老王忘记关电闸,被上司严厉批评,并罚款两百元。老王这下忍不住了,想起自己平时维修设备没少加班,但从来没给过加班费,现在出了点小差错就罚款这么多。老王在跟同事抱怨的时候,把这引申为社会人心的残忍和自己命运的凄苦。一把年纪了,别人已经在享受退休生活,他还出来打工,还要来社会上受气,被迫接受各种不公平对待,老王诉说自己这是辛苦一辈子,到老了反而越来越没有了尊严。
据说老王的儿子常常和他发生冲突。老王爱儿子,但方式不对。儿子性格内向,学历又一般,一直没有一份好工作。有一次为家里出去买东西,算错了钱,吃了十几块钱的亏。老王没有责骂儿子,只是感叹道:“你这辈子,不会有出息了!”
这句断言对性格内向的儿子来说,比大声责骂的杀伤力大得多。言下之意,是儿子无论学历、工作能力、性格还是其他全无可取之处。儿子当时就和老王起了冲突,摔门而去。
那些“悲点”低的人,总是善于无限挖掘生活中的沉重,过分地赋予一些小事情以沉重的内涵。旁人遇到这些小事只是就事论事责怪一下就过去了,他们却可以从中“阐发“出很深很远的悲观意义,冷不丁就吐出一些悲观透顶的结论和判断。比如老王对儿子说的话。这些人不但自己悲观,也把这种悲观情绪传递给他人,尤其是亲人,从而可以影响整个家庭的情绪氛围,甚至影响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
人有悲观心理是正常的事情,但让悲观成为习惯却并不是件好事。人们常看到悲观的人整天愁眉苦脸,看什么都不顺眼。遇到一点困难,生活有挫折,就说命运对他们不公,一点小小的不愉快,就联想到很多的不愉快,一点小遗憾,就从中看出生活的“大不幸”。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心胸狭窄。
心胸狭窄的人总是被一叶障目,看不到广阔的天地,只看到眼前的阻碍。心胸狭窄的人常常见识短浅,而且十分固执,犹如井底之蛙,任何不如意的事情都会被那个小小的井口无限放大,经常从中感慨人生的悲哀。心胸狭窄的人对不开心的事,联想能力丰富,因为他们把人生中经历的所有不快都挤压堆积在心中的某一处,所以很容易把它们看为一体,让它们发挥出巨大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