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是升华后的简单

1.“淡”是升华后的简单

淡定这个淡字,表面看平平淡淡,但其结构里却饱含着冷与热、流动与稳健、外放与内敛,包含着一种互相依存与制约的辩证关系。你看淡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两个火,水属阴,火属阳,阴阳搭配,水火交融,是平衡有序的对立统一体。

所以淡不是一种简单的平淡、疏淡,而是经过心灵的修炼和人生智慧的熔铸后,升华而来的淡然。只有走过纷纷扰扰的人生路,洞明了世事,抵达到了一种领悟的境界,才能做到刚柔相济、水火交融。不曾经历沧桑,领略世事百态的“淡”,只是一种质朴的未经考验和洗染的“淡”,那样的淡如同少年的天真。中老年人生命特征体现出的“淡”, 是繁花落尽,洗尽铅华后的淡,是经历了人世间的纷扰与复杂后的转身。中老年人的淡,是洗练后的淡,只有这样的淡定,才蕴含着智慧和觉悟,这样的淡,表面上淡,却把人生所有的复杂给浓缩和消化。

所以从淡字的结构来看,淡也体现了中庸,体现了平衡。中庸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是一种智慧的觉悟;平衡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修身养性的基础要素。

淡定其实是浓缩了人生各种情感、经验、智慧后的大集成,真正达到淡定,需要的是修养。那些没有达到真正淡定的修养程度而佯装出的淡定,一不小心就会走样,成为淡漠,成为麻木,成为冷淡,成为木讷。而真正的淡定,包含人所有正面的情绪,真正的淡定并不缺乏激情。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我们的最终目标不在那里,目标只能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只有来自精神的内部力量才能使我们在生活中保持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让生命充满内在意义,让我们热爱生活的力量从精神的内部发出来,而不是系于外部变化的世界,这正是淡定的要旨。

作为浓缩和消化了人生复杂百态后的“淡定”,对它的理解应当是充满辩证的。

淡定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过于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本身即是浮躁和妄想的表现。有些人之所以内心忧烦不宁,不是因为没有人生目标,而是因为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莫名地苦恼。脚踏实地地追求自己所认定的幸福,不好高骛远,不盲目攀比,失意时鼓舞自己,耐心坚守;挫折时告诫自己,勇于承受,跨过困难。面对别人的成功,你只会将那些看成风景,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自怨自艾。人生如处荆棘中,不妄动则不伤。

淡定是激情澎湃的从容。人生如果没有从容的心境,人的一切忙碌就只是劳作,不复有创造;一切知识的追求就只是学习,不复有智慧;一切成绩就只是功利,不复有心灵的满足。只有心定才能行淡,一味的冲动于事无补,只会适得其反。淡定是大事前的谋略与专注,是对既定目标的精心筹划,是对各种可能的假设,是对世界和人生充满热爱,满怀激情,而不打乱脚下那音乐般的优雅节奏。这种从容是心灵经过感悟与修炼后自然而然,无为而治的反应,淡定中的从容的最高境界是:事从容有余味,人从容有余年。

淡定是低调的有为。淡定的人有能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但他们却不完全看重这一切。淡定在当今纷争世界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种独特与生俱来,在各个领域初试锋芒,从小见大,从静见动,从近到远,从弱到强,淡定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然而繁华过后,人到老年,做到一览众山小,以更高的眼光笑看过往,让一切回归内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

淡定是豁达的锐劲。豁达须先思想通达,想通了,才豁达。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软道理服从硬道理,旧道理服从新道理。坚持对的放弃错的,勇于颠覆传统而创新。从教条、经验主义以及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桎梏中走出来。豁达也是伦理的通达。少私心,才通达。成事之人,重在容人。一切豁达之士,都以辽阔视野、天下胸怀和恢宏气度看待一切。心胸如海托起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淡定是宽容的心态。唯有淡定,才能清楚地认清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正确地看待得失。面对外来的诱惑,才能保持清醒头脑,不为所动,面对朋友的背弃、希望的破灭,才不会耿耿于怀,徒增苦痛。真正淡定了,便没有了尘酸刻薄,没有了斤斤计较,更不会自寻烦恼,只会宽容一切,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总之,淡定是一种解脱的智慧,是洞明世事后的平淡,是智慧的简约,是人生经过升华后的简单,是中老年人必需的快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