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为什么在这里要强调阅读?因为阅读是一种能够放慢节奏,使人的身心安静下来的活动。在安静的阅读中,你会不知不觉进入舒缓、安静、沉淀的状态,而这恰恰是品味生活需要的状态。
说到阅读,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荷增加、物质生活日渐富足,国人的阅读率却持续走低。越来越多的人好像已经淡忘了读书所能获得的人生启迪。不知谁还记得许多年前,国人对阅读也曾如饥似渴的情景。
作家余华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中回忆起童年时代的趣事:书店发购书票那天,余华黎明时分就到了书店,而购书者的队伍已经从书店大门蜿蜒而出了。八点十分,当书店老板告诉他们只有50 张购书票时,“好像有人在冬天当头浇了一桶冷水”。排在第五十一个的郁闷地看着前面拿着崭新《安娜·卡列尼娜》的人,后来,51 在当地成为了运气不好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市场上的出版物可谓眼花缭乱。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 种,册数为79.25 亿册,超越了美国一倍多,位居世界第一。然而这只是表面的繁荣,我国居民对阅读的热爱与我国图书出版数量的繁荣事实上极不匹配,而且近年来的现象是国人似乎越来越不爱读书了。据201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 本,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类最好的精神滋养。关于读书的好处,无需赘言。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一部分人对金钱的渴望和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忽略了自身对知识的追求。人们的生活理想在悄然发生变化,有些人为了适应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又迫于被社会所淘汰,不得不去“获取营养”,而“快餐文化”却成为他们吸收营养的主要手段。对于读书则会感觉“头大”,阅读习惯已经局限于一目十行,不肯静下心来读书。
相关数据显示,与每天平均花在电视上的100 分钟以及45 分钟在网上相比,我们只分出15 分钟给阅读。当父母向孩子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时,我们对于200 页的书只愿出13.67 元,这仅仅是一杯星巴克冰拿铁价格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张电影票的价格。面对国人对书籍如此冷淡的严峻局面,以至政府都要出台相关办法,建立全民阅读活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全民阅读服务体系。
是时候向这种疏于阅读的社会风气说不了!即使你是老年人,而且老年人更有优势说不。因为人进入老年后不再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再为了生计而东奔西忙,而且时间充裕了,这时不妨拿起书本,让知识的暖流填补进晚年生活的空旷中。如果你年轻时读书较少,现在你有的是时间从书本中补充精神的滋养了;如果你年轻时就爱读书,到了晚年更不应该丢掉这个良好的习惯。人们都知道书籍是知识的宝库,读人使人明智,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读书也是一种养生活动,对人的健康不无裨益。
读书有益健康,古人就已经朦朦胧胧感觉到了。古语说:“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在现代科技时代,在大量科学研究与医学临床实验中,人们发现读书不仅对人的头脑,甚至对人的整个身体都有好处。
唤醒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那份闲适的阅读心情吧!亲近图书,你会更懂得品味生活。
读书可以平静内心
读书跟品茶一样,可以使身心放松。不要一目十行,而是逐字逐句地读。让书香从字里行间飘向你的心灵。读一本好书除了可以让你放松之外,你读的内容也可能给你的内心带来无尽的平静。临床发现,高血压患者读那些充满灵性,慰藉心灵的书籍可以降低血压,而且读书有助于帮助人们免受某些情绪失控和轻度的精神疾病的困扰。
读书可以刺激精神
研究表明保持精神亢奋可以减缓(甚至可能避免)老年痴呆症和精神错乱。因为大脑保持活跃和忙碌的状态可以防止大脑的衰退。就像身体的其他肌肉一样,大脑也需要通过锻炼来保持它的强壮和健康,有句话说“不用就没用”,特别适用于人的大脑。而读书是锻炼大脑的一种绝佳“运动”,因为读书既能刺激大脑的活力,又不会使大脑超负荷工作而损伤脑细胞,所以有些养生专家将读书誉为“大脑的太极拳”运动。研究发现,经常读书的老人不易得老年痴呆症,而从不读书的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的风险会增加3.7 倍,偶尔读书的老年人,这一风险也会高出2.5 倍。
读书可以愉悦身心
读书何以能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因为好书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人类实践、才智的精华。格言警句让人警醒,至理名言让人彻悟,风趣的语言让人愉悦,优美的描写让人赏心,壮烈的故事让人感奋,生动的情节让人舒怀,温婉的叙述让人牵情,幽默的文字让人会心一笑,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增加了生活乐趣,又获得人生的滋养,无形中使你累积了正能量。
读书可提高记忆力
当你拿起一本书捧读时,你就在不知不觉锻炼你的记忆力了。老人除了适宜读一些富含哲理及传统文化情趣的书籍外,建议也不要放弃对小说的阅读。因为老人读长篇小说有益于锻炼记忆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分清楚各个角色的名字、背景、任务、性格心理以及一些细微的差别,同时也必须记住贯穿故事中的多角的复杂的情节。大脑是一个很奇妙的器官,只要你连续地读下去不中断,它就能很轻松的记住这些东西。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大脑在阅读过程中创造的每一个新的记忆将打通神经链(大脑路径)并且同时加强已存在的路径,这将帮助召回短期记忆,同时也将稳定脑神经血液。所以经常读书有助提高记忆力,帮助老人保持大脑活力,防止老年痴呆症。
读书有益于晚年的精神健康
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把生活中的孤寂变成享受。人到老年,难免会有对岁月的伤怀,这一切若能融入读书之乐的意境中,这些悲老叹息就会烟消云散。老年人已经走过了人生大半的风风雨雨,拥有宝贵的人生阅历,读书有助于将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前人的智慧结合贯通,得以思考和提炼,读书越多,思想就越深邃,愈加提升老人的智慧和眼界,使老人心胸豁达,热爱生活。爱读书的老人,不容易在生活中变得怪异、冷漠。
晚年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能渐渐淡泊名利,远离生活中一些扰人的琐屑;能提升道德,完善人格,忘记了圆滑,受人尊敬;在书中与古今中外的人神交,增长了知识,遇事更能想得开,生活常自在。
读书是良药,医愚又疗疾。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南宋陆游说:“病经书卷作良医。”读书对于人的精神健康而言,犹如一剂药物,能帮助人化解抑郁,宽敞胸怀。清代著名戏曲家、养生家李渔说:“余生无他癖,唯好读书,忧借以消,怒借以释,牢骚之气借以除。”一本好书,是凝结了前人深厚的智慧的,读之具有调节情绪、平衡人体阴阳的心理治疗作用。我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有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之说,而读书恰恰可以使人聚精会神,丰富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精神老化。
选择读怎样的书也很重要。老人要多读一些心理、卫生医药、修身养性等方面的书籍。此外,要多读古今中外那些先贤智者、文化名人的书。因为这些书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包含着人类宝贵的智慧。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在古希腊人眼里,真正的求知就是为了知识而学习知识,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因为求知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就好比品茶本身的过程就是美妙的,而不是因为要解渴,散步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
为什么在这里要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因为读书的道理与品茶、散步是相同的。只有懂得去除功利心,学会享受一切事物的过程,将过程本身视为享受和目的,我们的习性和心态才会自然而然进入品味生活的状态。读书能有效地锻炼我们品味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