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节奏对老年健康的好处

1.慢节奏对老年健康的好处

总的说来,过快的生活节奏,正日益侵扰现代人身心健康。年轻人充满朝气,精力旺盛,还能勉强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但是对身体各器官逐渐衰退,对外界反应已经不够灵敏的老年人来说,快节奏的生活很容易诱发疾病。事实证明,老年人将生活节奏放慢一些,有利自身的健康长寿。

慢生活是植物般的生活

慢生活,就好比植物的生长。想想看,有哪一株植物是飞速猛长的呢?只有揠苗助长后的死苗。植物的生长无不是慢慢悠悠,从容优雅。世间凡慢慢成长的事物都是最有质量的:一季稻和晚稻比早稻更好吃也更有营养;正常生长的食用家畜与现在用激素催长的相比,肉味更鲜美;任何技艺的学习,稳扎稳打的进步比那些速成之法的功底要厚得多,也走得更高更远。生活的节奏也是一样,慢慢悠悠,与天地日月同呼吸,与草、木、鱼、虫等万物节拍一致,生活才会更加意蕴绵长,这正符合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在我老家的农村,有一个80 多岁的老人,身体硬朗,几乎没有得过病。他总是牵着牛,慢悠悠地走上山坡,牛在一旁吃草,他在一旁轻轻地哼着山歌。老人唱了几十年山歌,他根本不需要听众,他的听众最多是一头牛、一只羊,他唱山歌的背景没有舞台与灯光,背景就是山坡上随风起伏的庄稼与草浪,还有山梁上的蓝天。

老人曾用一种缓慢的语调告诉过我,他没有文化,却记得一年的24 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所以,老人几乎不看日历,只看山坡与田野里的植物与庄稼,就能准确地感到季节的更替,嗅到季节里的气息。比如小满,麦类等作物的籽粒就开始饱满了;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了;草叶上有霜了,那是霜降了。

老人植物般的慢生活已经与大自然之间产生了通感,他很好地诠释了“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

周润发座客央视《艺术人生》栏目时,主持人朱军问他成功的秘诀。

周润发从容道来:“与太阳保持一样的作息时间”。

他的意思是,白天工作,晚上睡觉,从不透支体力与时间,他过的是一种慢生活。

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是一个生活得慢条斯理的人。他说话慢吞吞的,让人以为他有结巴,走路也是慢吞吞的,看起来像大象的脚步。

金庸先生笑眯眯地说:“我的性子很缓慢,不着急,做什么都是徐徐缓缓,最后都做好了,乐观豁达养天年。”

这位武侠小说宗师说:“武侠小说也不是天天刀光剑影,打一会儿,就要吃饭,睡觉,喝茶,要像如歌的行板那样,张弛有度。”

快生活是动物式的生活

现代人过的快节奏生活,其实更接近一种动物式的生活。像森林里弱肉强食的动物一样,一辈子都在奔跑和迁徙,时时刻刻竖起耳朵听着外面的动静。

看一看动物们的睡眠吧。生活在海洋中的鲸鱼,睡觉的时间很少,如遇大风大浪干脆不睡,风平浪静以后,一条雄性鲸鱼,会把所有家庭成员——几条雌鲸和幼鲸聚集在一起,以鲸头为中心,相互依偎着,呈辐射状漂浮在海面上。羚羊短暂的睡眠过后,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开始奔跑。马是站着睡觉,牛是跪着入眠,海豚睡觉时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颈鹿每天的睡眠只有两小时。一只睡着的鸟,为什么不会从树枝上滚下来?因为它们睡得越熟,爪子就会把树枝抓得越紧。

这些动物们的睡眠,多么不容易啊。所以动物中,除了以慢著称的龟类外,寿命都不长久。

现代人的生活,其实也像这些动物们的睡眠一样,成为一群神经紊乱者。

一切从“慢”,健体延年

在医疗方面,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识到,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医疗养护,保持一个“慢”字,对老人的健康有明显的益处。

这个慢字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生活节奏慢。老年人要慢慢做事,凡事不可操之过急,不宜让自己陷入太多琐事中。生活中要有一定陶冶身心的娱乐活动和较少的运动,这样既能维持一种缓慢的节奏,又能锻炼老年人身体机能,使身体不致快速退化。过快的生活节奏和过多的运动、劳动,都会对已经逐渐衰退的身体器官造成负担。

二、动作要慢。老年人的各种器官已经退化,骨质也比年轻人要“脆”。医生告知,人体的骨关节都是有使用年限的,会随着年龄的老化而自然磨损,这是不可抗的因素。许多老年人还会得相关的骨关节疾病。所以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放慢动作,有利于自身安全,以及延缓身体器官和骨质的折损。

三、疗养要慢。老年人得病,在治疗祛病上不宜操之过急,不适合“猛药”、“急治”。 美国达特茅斯医学院老年医学专家丹尼斯·麦克科鲁斯率先提出了“慢药”理念。他认为,应逐渐降低老人使用药物的剂量,也没必要让老人过于积极地做诸如X 光片等过多的检查,华而不实的治疗反而会增加老人的困扰。比起滥用药物,以家庭为中心的照护,更多的倾听和帮助,是治疗老人疾病最好的“慢药”。

频繁地服用各种药物和做过多的检查,是一种医疗上的“快节奏”。这种过快的治疗节奏其实会对老人已经衰退的身体器官造成额外负担,加重身体机能的荷重。所以老年人在疾病的治疗上,也应该戒急忌猛,“慢慢地”对抗和治疗疾病会更有益处。

慢生活将成为未来生活的趋势

车子限速行驶人尽皆知,可人限速行走你听说过吗?在德国,有些道路竟然限制行人的行走速度。几位来自中国的游客,由于在街头行走过快被人纠察,好说歹说才被放行。并被告诫:要慢慢走,否则一定罚款。

无独有偶,罗马街头有一伙人,他们拿着秒表和计算器,看见谁走得快就上前劝阻,提醒:一定要慢行。

这样的做法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可这种“慢生活”的理念正在受到西方人推崇,并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人们生活的发展趋势。

早在1986年,意大利记者卡洛、佩特里尼被十多名学生坐在广场上大嚼汉堡的场景所震惊。为唤醒人们遭快餐催眠的味觉,他发起了“慢餐运动”,并成立了“国际慢餐协会”。从此慢食风潮从欧洲席卷全球,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的“慢”生活方式。如慢饮、慢写、慢爱、慢读书、慢旅行、慢设计、慢运动等。

至今,全球已有11 个国家的90 个城市成为“慢活城市”。由美国记者卡尔奥诺创建的“找回你逝去的时间”运动,从四年前开始就举行“时间大会”,并已向美国国会建议,每年10月24日为“官方无手表日”,他们号召人们扔掉闹钟和手表,找回被工作挤占的业余时间,寻求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

看过西方的“慢生活”方式,再看看中国的快节奏生活,两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当今的中国人很爱赶时间,最爱“快进”:拍照,最好是立即可取;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排队,最好能插队。吃饭急、睡觉急、上班急、下班急、走路急、堵车急、等车急、坐车急、说话急、办事急、360 行各行各业都在急,一年到头都在急。

开车急,于是交通事故频发;采矿急,重大矿难屡禁不止,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被恐怖的黑洞所吞噬;工程急,新建桥梁突然坍塌,到处都是豆腐渣工程;教育急,幼儿园就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等上学了,为了所谓不输在起跑线上,又是各种课外辅导班,弄得孩子童年没童趣,无视揠苗助长违反成长规律。

中国似乎被快餐化了。饮食快餐,娱乐快餐,阅读快餐,情感快餐,连婚姻也快餐——“闪婚”,还有什么“五分钟聊天”、“八分钟聚会”,如此等等,中国人似乎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

由快和急造成的负面影响,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有感受,每个人都有经历,每个人都程度不同地身受其害。

快生活给人们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90 万人因劳累猝死,每百人中就有40 人患上“时间病”。因节奏太快,生活压力太大,人们机体免疫力急剧下降,诸多疾病因此发生,以致死亡,中国现已有3000 万抑郁病患者。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昆德拉说:“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里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里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快和急是世界性的通病,只不过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更加明显和突出。毋庸置疑,中国目前为了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确实需要“快”,以至全社会弥漫在一个“快”中,然而凡事都要有度,破坏了度就破坏了协调,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

而事物总是这样,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慢下来,生活也是这样,“慢生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方人已经越来越注重“慢生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必然会懂得缓下脚步,进入慢生活的节拍中。毕竟,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具有鲜明的“慢”特征:悠然恬淡的田园牧歌,从容不迫的茶禅一味,如慢音旖旎的园林文化,以及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无不体现在慢的优雅和气度中。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一种“慢”,是对度的掌控,慢得不偏不倚。

在全世界倡导“慢生活”的今天,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可喜变化。江苏省高淳县成为中国第一个“慢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次一个人去丽江旅游,他看到那里的人生活节奏很慢,很悠闲,便走上前去问一位老人这是为什么?老人笑着说:人生的尽头是什么?游人答是死亡。老人接着说,既然是死亡,那为什么要急匆匆地向死亡奔呢?为什么不拉长时间,享受生活呢?

随着“慢生活”理念的深入人心,也许用不了多久,慢人、慢家、慢城、慢社会会广泛地蔓延开来。慢生活将会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及传统思想的复兴中重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