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世界吵闹,也不要再给心灵雪上加霜

2.即使世界吵闹,也不要再给心灵雪上加霜

既然静生活并不是指外部环境越静越好,那么什么是静生活呢?静生活是一种自己掌握的“心法”,不依赖,至少不完全依赖外部环境的安静与否。你的生活安静与否,取决于你的内心是否安静。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千百年来,古代学者们一直把静养当作做学问必不可少的功夫之一。在他们看来,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人,而要做人就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为此须要做两件事:这两件事是一动一静,动就是在生活中践履书本上的知识,静就是通过静养把学到的知识凝练为内在的精神力量,其中静坐又是静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人要想清清醒醒地活在世上,就要在“静”上下工夫。《礼记》中记载,中国人很早就有在祭祀等重要活动之前沐浴、斋戒的传统。《礼记》中所说的“散斋”“致斋”,就是一种静养、调心的过程。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大学》中提到“定、静、安、虑、得”的思想,诸葛亮则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箴言。到了唐宋时期,新儒家学者把佛教中的静坐之法借鉴、吸收并加以改造,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形成了一个日趋成熟的静坐传统。

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曰:“造化之精,性天之妙,唯静观者知之,唯静养者契之,难与纷扰者道。”大意是,宇宙人生最深刻的道理,只有安静下来后才能体会到;那些纷纷扰扰、心神不宁的人,一辈子昏昏沉沉、浑浑噩噩,到死都不会明白。正如水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映照星月一样,人心不能宁静,岂能把握生命的真谛,又怎能对人生获得清醒的认识?

在古往今来的智者看来,所谓静,主要在乎自己的心能静下来,外界的情况只是其次。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爱好艺术的国王拿出一大笔奖金召集全国的画家们比赛,看谁能画出最能代表平静祥和的意境。有的画家画了黄昏森林;有的画了宁静的河流,小孩在沙地上玩耍;有的画出彩虹高挂天上,绿油油的草地上几头牛悠闲地吃草;有的画了沾着几滴露水的玫瑰花瓣……

国王亲自看过每件作品,最后只选出两件。

第一件作品画了一池清幽的湖水,周遭的高山和蓝天倒映在湖面上,天空点缀了几抹白云。仔细地看,还可以看到湖的左边角落有一座小屋,打开了一扇窗户,烟囱有炊烟袅袅升起,表示有人在准备晚餐。

第二幅画也画了几座山,但山形阴暗嶙峋,山峰尖锐孤傲。山上的天空一片漆黑,闪电从乌云中落下,降下了冰雹和暴雨。

这幅画和其他作品格格不入,但是如果仔细一看,就可以看到险峻的岩石堆中有个小缝,里面有个鸟窝。尽管身旁狂风暴雨,小燕子还是一如既往地蹲在窝里。

国王将朝臣召唤过来,将首奖发给第二幅画的作者,他解释说:“宁静祥和,并不是要到全无声音、全无辛勤工作的地方才找得到。宁静祥和的感觉,能让人即使身处闹境也能维持心中一片清澄,这就是宁静的真谛。”

第二幅画的精妙之处就在描绘出了一只小燕子,在狂风暴雨中一如既往地蹲在窝里,不为外界环境所影响。如果小燕子内心没有一种宁静,那么它就不可能一直蹲在窝里,也许早就飞了出去。宁静就是无论身处何处,都能以一种宁静祥和的态度泰然处之。

的确,有时候我们周围的环境并不总是那么安静清幽,有的人经常抱怨环境的喧闹影响了自己的工作、休息,把周围环境作为罪魁祸首。殊不知,佛家讲境由心生,意思是周围的环境感受都会随着自己的心境变化而变化。环境会作用于心,而心也会作用于环境。人们觉得外部太吵,很多时候是加入了自己的内心强化的结果。

王先生不到五十岁,正值盛年。最近小区旁边的地基被挖开,进行市政建设。每日推土机、吊车等机器工作的轰鸣声吵得王先生不得安宁。王先生是某公司的资深策划,每天吵闹的机械工作声音让他感觉自己工作状态下降,休息质量也不那么好了。有时候在家,脑袋里正酝酿一个工作上的项目,外面机建的声音就让他思路全无。尤其是周末本可以在家休息的两天也成了煎熬,只好跑到外边去,待日落才回家。有时候在家想看看书,看不了几页,就被外面的声音吵得把书本放下。

他所住的这栋楼里不少人也和王先生一样不堪其扰,有的老人由于忍受不了,还搬到了乡下或亲戚儿女家居住,以避开这段喧闹时期对健康的伤害。

但有意思的是,王先生的邻居,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却没有搬走。当王先生向老先生抱怨这段时期外面太吵影响生活时,老人只是笑而不语。王先生问他难道不觉得太吵,为什么不和其他老人一样搬出去住?这位耳聪目明,喜欢参禅礼佛的老人告诉他:“比这吵闹得多的环境我都适应过。每个人都不喜欢噪音,既然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去管它。你之所以觉得难以忍受,是因为你老把注意力放在外面的噪音上,这样你就产生了执念,你的注意力越是放在外界的声音上,外界的声音就会越来越放大到你的心中,那么你的内心就永远安定不下来。”

老人向王先生讲述了境由心生的道理。当一个人出现任何强烈执著的时候(包括执著于外界的声光刺激),就会在心里形成一种负面力量的堆积,时间长了,这种堆积会像山一样挥之不去。王先生等人之所以不堪市政建设之扰,其实本来没有他们以为的那么吵,更主要是他们的“执念”成了一个扩音器,把外界的吵闹在心里放大了。

外界的刺激会影响我们的内心,而内心的执念又可以强化外界刺激的效果。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都是内心反映,都能从内心找到答案。

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确实有些吵闹,至少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不要因为外界的吵闹而给自己的心灵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