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一种心理物质

2.情绪是一种心理物质

我们有幸处在一个科学的时代,什么问题都能得到科学的解释。你是否相信,人喜怒哀乐的情绪,无论是兴奋、愉悦、或抑郁、恐惧、愤怒,都与人体中不同化学物质的作用有关。

20 世纪70年代后,神经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使神经化学物质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脑神经释放的化学物质对情绪产生的影响,正成为当前脑科学研究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课题。

比如美国学者就发现了一种被称为“恐暗素”的东西。在脑中存在一种由15 个氨基酸组成的肽,这种物质与恐惧情绪有关。美国学者把这种化学物质从经过特别刺激、因而畏惧黑暗的大白鼠的脑中提取出来,注射到未受过刺激的大白鼠脑中。结果,接受注射的大白鼠表现出对黑暗的极端恐惧,长达一周之久。研究者尝试着把这种物质转移到金鱼体内,金鱼竟然也开始害怕黑暗,甚至在白天也不敢到岩石后面的隐蔽处去觅食。

这一结果激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人们急切地想知道,脑能释放出某些与情绪相关的物质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情绪物质”的概念被提出来,科学家开始尝试用各种方法寻找反映人类情绪的大脑中的物质。

1953年美国华盛顿精神学专家阿兹克斯进行了一个类似恶作剧的实验。他以广告的方式招募几十名男女,告知他们要进行有关血压方面的生理研究,以打消他们参加实验的顾虑。正式实验开始时,研究者在这些人全身各个部位都安置了各种测量用的电极,并特别在小指尖上安放了一个极小的电极。在实验对象的情绪完全稳定后,研究者将他们小手指尖上的电极一点点加压。当被试者表示出不舒服时,研究人员特地在他们耳边制造电流火花,然后假装惊慌地叫到“不好了,通上高压电了”,这使得参加实验者不由得产生巨大的恐惧。稍后,又假装说:“这都是技术员操作不当”!当参加实验的被试者对技术员充满敌意时,技术员盛气凌人地出场了。这时,参加实验者的情绪由极端恐惧变得勃然大怒……而同时进行的测量显示,这些愤怒的实验者体内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物质含量在这个时候突然大幅增高,研究人员于是得出,去甲肾上腺素与人的愤怒情绪有关。

研究表明,从脑干神经元中会释放出某些传递神经冲动的化学物质,它们调整着整个脑的活动,脑就是通过它们向全身传递“命令“的。人们将这些神秘的物质称为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就是这样一种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单胺类物质。如果一个人焦躁不安怒气冲冲,脑内就会不断地制造出去甲肾上腺素。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去甲肾上腺素竟然带有毒性:平均每一千克的体重只要投一毫克的剂量,就可以置人于死地,其效力与蛇毒不相上下。可想而知,它对人体极为不利。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怒气会有损人体的健康。不过,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对人体并没有什么伤害。相反,它可以使人在各种生活、工作的事务中产生干劲,是人精力与活力的源泉。

此外,科研人员又陆续发现了其他几种影响情绪的化学物质。

快感来自多巴胺

比如,你为什么会快乐?为什么有时候能产生兴奋的情绪?一次愉快的旅行、一次其乐融融的聚会、一次畅快淋漓的户外游玩,这些活动之后为什么兴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你当然能说出自己当时为什么快乐的理由,但那不是科学的理由。科学的理由会告诉你,你之所以兴奋不已,是因为你体内的“多巴胺”在起作用。

在导致人们兴奋、快乐的化学物质,其中一种成分就是“多巴胺”。 1997年,美国生化专家维尔科夫的一个研究小组发表研究报告称,多巴胺能使人产生某种程度的愉快感。而多巴胺含量的提升可能会仅仅来自一个高分数,一句恭维话。更有意思的是,科学家发现,每当一个人在完成某件事后,多巴胺便会作为奖励而分泌,使人产生快感。

多巴胺是在大脑中部的神经元细胞体内合成的,在大脑深处有一片被称为“伏隔核”的区域,该区域含有丰富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产生多巴胺并且对其作出反应。伏隔核是大脑的兴奋区和快感中枢,在此区域中释放多巴胺就会使人感到极度的快感。

单是多巴胺本身并不足以产生如此神奇的作用。多巴胺只是一把开锁的钥匙,这把锁被称为“受体”,它是位于大脑细胞表面的一大片蛋白质。只有多巴胺可以识别受体,其他化学物质都无法识别它,正如只有一把正确的钥匙才可以打开一把锁一样。当多巴胺进入等候已久的受体时,机体就打开了,大脑内部就会开始进行一系列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让人感到了快乐。

但有证据表明,尼古丁、酒精、海洛因也能激发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以增加多巴胺的水平,这可能就是有些人情绪不好时会借酒消愁或吸毒的原因之一。经常吸烟、饮酒或吸毒会使脑神经元对这些化学物质习以为常,因而通过此方式来换取快感的人,会使神经元产生依赖,若想达到同等程度就必须不断加大剂量,后果非常可怕,将导致神经元末梢死亡、大脑功能紊乱;且伴有幻听、幻视,还会引起运动障碍,如疯狂地重复同一个动作。

目前,科学家正在寻找新的方法,设法使脑内的胺物质变成绿色的荧光色素,这样就能直观地观察到情绪与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的关系了。

冲动来自5-羟色胺

有的人性格容易冲动,明知道在高速公路上飙车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却总是手痒痒控制不住。科学家称,那就是人体内的5-羟色胺在作怪。

5-羟色胺是一种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许多抗抑郁症药物都含有这种物质。它不仅能够较大程度地影响到睡眠和食欲,同时也对人类情绪起着很大作用。如果大脑中这种物质含量较低,人就比较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冲动,做出一些不理智甚至是很危险的事情来。由于人体制造5-羟色胺所需的关键性氨基酸只能通过饮食获得,因此有些人在饥饿时会表现得比较好斗。事实上,大脑缺乏5-羟色胺的症状并非只是在某些人身上出现,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现象,只不过在有的人身上表现得重一些,而在另一些人身上表现得轻一些。

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控制这种冲动行为呢?研究发现,一种被称为TPh2 的酶最终控制着大脑中5-羟色胺分泌量的多少。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通过TPh2 来生产一种能够改变大脑中5-羟色胺水平的药物。一旦这种药物研制成功,那些老是风风火火、冒冒失失的人,言行就可能会大大改变,他们在别人面前将好像换了个人似的,走路四平八稳,说话轻声细气、字斟句酌,做事慢条斯理、不徐不疾。总之,变得很理性、稳重。此外,利用这项研究成果,也可以更好地减少和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脑内情绪物质的研究结果在临床上大受欢迎,也对治疗情绪障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锂盐对躁狂性情绪障碍的治疗就是很好的证明。科学家将锂注入脑杏仁核及其他边缘系统部位,影响这些部位神经元中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及再摄取等代谢过程,从而调节情绪状态。最近30年的研究使科学家确信,5-羟色胺在突触中损耗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之一。这种神经递质发散到杏仁核、下丘脑、皮质区等脑区域,被参与情绪活动的神经元频繁利用,常因为该药物耗竭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尤其是降低了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含量而致。最新的一类抗抑郁药百忧解(Prozac)和郁乐复(Zoloft)就是通过使突触前神经元的5-羟色胺增加,从而缓解抑郁情绪的。

心烦来自梅拉多宁

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好端端的,突然就会感到一阵心烦意乱、躁动不安。这种看似无缘无故、莫名其妙的精神状况正是人体内一种被称为“梅拉多宁”的物质在作怪。

梅拉多宁是人体内的一种激素,在每个人的体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分泌和积聚,如果它积聚过多,就会作用到人的大脑中主管情绪的区域,导致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如烦躁、沮丧等,甚至精神忧郁、乱发脾气。所以,当你既不是因为工作,也不是因为家庭琐事而突如其来地感到烦闷时,你就应该想到,是不是可恶的梅拉多宁又在兴风作浪了?

一般情况下,梅拉多宁所导致的情绪不良通常比较短暂,短则十几分钟,多则几个小时,对身体和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也就不必太介意。但是,如果梅拉多宁分泌过于异常,就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加以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这种影响。最好的方法是,清晨早点起床,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晒晒太阳,因为梅拉多宁激素在夜间产生较多,而清晨时清新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有助于消除梅拉多宁物质,这样就可使人变得轻松、愉快,不良情绪逐渐消失。这也是为什么每天清晨早起去户外接触阳光和新鲜空气的人常常都比较愉快,而那些总是熬夜晚起错过早晨阳光的人,容易变得阴郁的一个原因。

轻生来自钴胺素的缺乏

就连自杀行为都与人体内的化学物质有关。就传统认识而言,一个人轻生是思想上出了问题,只是因为想不开。这种认识现在用科学的眼光看可能已经肤浅了。人体内有一种物质叫钴胺素,又叫维生素B12,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钴胺素的缺乏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会出现肝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碍、疲劳、记忆力衰退、抵抗力降低、发生造血障碍、贫血、皮肤粗糙和皮炎等。一般人是怎么也不会把自杀行为与钴胺素的缺乏联系起来的。但实际上,新的研究表明,钴胺素缺乏不仅能引起纯生理上的不良反应,而且还会造成抑郁症等精神上的疾病,这在医学上很早以前就有过定论。只不过,钴胺素严重缺乏时还会导致厌世自杀,却是近年来新的研究发现。

医学研究人员在对部分不明原因的自杀者的尸体做病理切片分析时发现,他们体内都有一个共同的奇怪现象,那就是严重缺乏钴胺素。此外,研究人员还对一些自己也说不出什么理由,莫名其妙就产生轻生念头的自杀未遂者做了类似的研究分析,结果也证实了他们身上都严重缺乏钴胺素。并且,通过对这些人进行服用一定量的钴胺素实验之后,他们头脑中的悲观绝望念头果然渐渐减轻,直至完全消除,有的进而还对自己当初为什么会产生那些奇怪和极端的念头感到可笑和不解。所以,认为钴胺素缺乏能导致人自杀行为的说法并非凭空杜撰。

至于为什么缺乏钴胺素会导致人的消极悲观情绪,甚至最终绝望自杀,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但对于人类来说,发现这种因果关系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全世界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这些轻生者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自杀动机不明的。如果清楚他们自杀的原因是缺乏钴胺素,就可以对症下药,让他们多食用富含钴胺素的动物肝、肾、鱼、牛奶,或者是服用适当剂量的维生素B12 药物,就可以打消他们那种可怕的弃世念头,使他们重新变得积极乐观,热爱和珍惜生命。

不同颜色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

除了以上这些,科学家还发现,不同的颜色对人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行为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国外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过去英国伦敦的菲里埃大桥的桥身是黑色的,常常有人从桥上跳水自杀。由于每年从桥上跳水自尽的人数太惊人,伦敦市议会督促皇家科学院的科研人员追查原因。开始,当皇家科学院的医学专家普里森博士提出这与桥身是黑色有关时,不少人还将他的提议当作笑料来议论。在连续3年都没找出好办法的无奈情况下,英国政府只好试着将黑色的桥身换掉。接着,奇迹发生了。桥身自从改为蓝色后,跳桥自杀人数就减少了56%,普里森因此声誉大增。

心理学家对颜色与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奥秘。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减,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红色使人情绪饱满、热烈;蓝色让人心胸开阔;灰色使人感到郁闷、空虚;黑色给人庄严、沮丧和悲哀之情;白色让人感觉轻快。总之各种颜色都会给人的情绪带来一定影响,使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变化。无怪乎远古时代的人们相信颜色具有某种魔力。

在临床实践上,学者们对颜色治病也进行了研究,效果很好。高血压病人戴上烟色眼镜可使血压下降;红色和蓝色可使血液循环加快;病人如果住在涂有淡蓝色、淡绿色、淡黄色墙壁的房间里,心情会安定、舒适,有助于恢复健康。由此可见,颜色不但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而且还对人的健康发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