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则迟,迟则寿

2.慢则迟,迟则寿

在浙江举行的“心跳大会”上,绍兴人民医院院长郭航远告诉大家:人的寿命与心跳的快慢有关,心跳缓慢每分钟跳60 次,活到90 岁;心跳每分钟70 次,活到80 岁……也就是说,略缓、有力的心跳对长寿的作用越大。

这似乎暗示了这样一个隐而不显的道理:我们的一切动作,就好比一列驶向人生终点的列车,动作越“慢”,这列车行驶得就越慢,我们人生旅行的时间就越长。想想乌龟为什么能长寿?乌龟的行动恰恰是极为缓慢的,还有动作柔缓的太极拳为什么能益寿延年?史载开创太极拳的张三丰,活到了140 岁后不知所终。

是的,从理论上说,当人的一切变慢后,生命进程就被拉长,抵达人生终点的时间就越迟。而这种迟到是每个人所乐意的。这倒不是说人只要学习乌龟那样慢吞吞的就能长寿,而是说在符合人体自身功能节律的前提下,凡事“慢”一点,是一种长寿法则。

慢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心态,讲究生活的高质量,尊重生命和人生的体验,对生活自我调节的健康的手段。僧、道、禅、佛、及那些高龄老人之所以长寿,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他们不急不慌,心态好,动静相宜。在动物界也是同理,乌龟寿命长也是静、慢所致。中国太极拳是慢功夫的典型例证。

“慢生活”的内容很多,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对许多长寿老人的访问研究,养生专家建议老年人应该保持六个“慢”。

一、起床要慢

能防止心脑疾病。尤其是本身血压高或有心脏病的老年人往往在清晨时因起床太快出毛病。因此,老年人起床要慢。不要一醒来就起床,而要在床上静卧5——10 分钟,这样,才能防止心脑疾病突犯。

二、锻炼要慢

老年人的身体本就不如年轻人,不宜进行激烈运动。应该选择那些节奏缓慢的运动,如打太极拳、太极剑、慢跑、散步、气功、垂钓、下棋等等。一来这些运动安全性高,二来容易坚持,化为生活中的习惯,不像剧烈运动一次后时常需要一周的恢复时间。事实上,包括买菜、遛狗,腰椎无碍的话拖拖地板,都可归入这种“慢运动”系列,于健康有益。

三、吃饭要慢

食物的消化、吸收,首先靠牙齿的切磨和消化液的帮助,而老年人由于各种腺体的退化,唾液、胃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都有所减少,加上牙齿不好,容易发生食物消化不良和营养吸收不好,易致营养不良。况且,老年人患脑血管病变者较多,可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咽部吞咽反射迟钝和不协调,这种情况下如进食过快,易使食物误入气管,发生致命危险。这就是为什么旧时农村有“七十不留食”的说法,意即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来做客,一般是不留对方吃饭的。因此,老年人在进餐时,除了要讲究食物的营养配比和易于消化外,还应特别注意细嚼慢咽,既可防发生意外,又能促进唾液分泌和营养物质吸收,减轻胃肠负担,有利于控制体重、缓解便秘,预防糖尿病。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用餐时间,早餐15—20 分钟为好,中、晚餐则半个小时为宜。胃肠消化好了身体才会强壮。

四、排便要慢

老年人的消化功能远远不如青年人,肠子的蠕动也比较慢。这就决定老年人排便时只能缓慢进行,不能操之过急。排便时间应适当长一些,排不出也不要急,最好坐便盆,不能蹲着,以防止血压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病。

五、讲话要慢

由于老年人的声带较弱,肺活量不强,故在与人讲话时,节奏放慢,是一种保护能量的策略。应慢声细语,如小河的流水潺潺流过,而不宜过于激动,大声快语。尤其是一些从事脑力劳动的老年人,如老教师、老专家在退休后还经常为学生上课或举办各种讲座,更要注意。

六、转身要慢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脏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每次心脏收缩向全身输送血液相对减少,同时脑血管弹性减低,容纳血液也较少,故不少老年人常出现头昏、眼花现象。由卧位变成坐位,由坐位变成立位时,如果动作过快,体位的突然改变,会使脑的供血量明显不足,而造成大脑的短暂性缺氧,会使老年人眼前发黑或突然昏倒,甚至诱发其他严重疾病。此外,老年人关节骨退化,不如年轻人灵活,在开关门窗或从高处取物、弯腰搬东西时,若动作过快,用力过猛,很容易发生颈、肩、腰、膝等关节扭伤,甚至发生骨折,以至卧床休息治疗,生活不能自理,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很多困难和痛苦。因此,老年人在改变体位或进行体力活动时动作要放慢一些。

“袖珍王国”卢森堡的国民平均寿命居世界24 位。该国提出的全新的长寿理念就是“慢节奏”。 卢森堡的科学家研究认为:长寿的重要秘诀不在于药物,而恰恰在于“慢生活”。“慢生活”并不是指工作上的懒惰、生活上的拖沓,而是提倡人们要把生活的节奏放慢,这样身心就能有张有弛,不会太紧张了。

凡事慢一点吧,慢则迟,迟则寿,长寿的秘密就是在人生迈向终点的旅程中闲庭信步,别走得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