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身心的养生小窍门
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即使有意地为自己划出一块恬淡的空间,避开信息的侵扰。但时间长了,大脑仍然会不可避免地接收、积累过量的信息,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远离尘嚣,独居世外。过多无用的信息存储在大脑中,渐渐地会形成大脑中的“垃圾”,大脑“垃圾”过多,会出现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烦躁、易怒种种问题。科学研究指出,现代人之所以常常烦躁、易怒,情绪不佳,垃圾信息的过多侵入对情绪的影响不无关系。所以现代人要适时地清扫大脑,让沉重的大脑得以放空。这种清扫大脑的措施,我们称为淡化身心。淡化身心就在于从生活中的细节着手,有以下具体的小窍门。
一、食疗
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大脑中的信息本已过剩,更应注意清除脑中的“垃圾”,保持大脑清淡澄明。除了适当避开外界无用信息的干扰,有针对性的饮食也能帮助清扫大脑中的“垃圾”。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李惠明教授说,现在有一项新的研究发现:适当摄入一些粗粮,比如玉米、小米、紫米、燕麦等,对清除大脑垃圾,缓解大脑疲劳很有帮助。
脑力劳动过程中,为了存储、处理源源不断的外界信息,大脑会大量消耗能量,产生乳酸、乙酮酸等酸性物质。倘若它们滞留在大脑中,容易出现大脑疲劳、烦躁、易怒、思路中断、出错以及记忆困难等症状,影响正常工作。
然而被称为“脑的维生素”的维生素B1 是身体中这些酸性物质的主要“清洁工”,且能刺激脑部神经的传导功能,保持良好的记忆,减轻脑部疲劳。
维生素B1 主要存在于粮食的胚芽中,但我们平时常吃的精米、白面在加工过程中将胚芽中的营养都损失了,这就导致了维生素B1 的供给不足。因此,多吃粗粮,有利于保证足够的维生素B1 的供给。
还有一个问题是“粗粮”吃起来不像“细粮”那样顺口,消化吸收率也比较低,因此吃的方法很重要。
李惠明教授建议,最好的方法之一是煮粗粮粥:将粗粮提前浸泡一夜,能缩短烹饪时间,口感也更好。也可以把粗粮与细粮混起来吃,搭配蛋白质、矿物质丰富的食品以帮助吸收。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胃肠功能差的人还是要适当少吃粗粮,比如有胃病的人。
二、侧睡
没错,侧睡更利于清扫大脑中的垃圾。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未来”报道,比起平躺或趴着睡,侧着睡对人的大脑更有帮助。报道称,侧睡不但有利于大脑进行自我清理,同时也可以降低阿兹罕默症、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经疾病的发病率。
研究人员说,经过一天的辛苦工作对大量信息的处理,人的大脑会产生各种淀粉类蛋白质,比如β 蛋白等。这些蛋白质是大脑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留下的“废物”,除了严重影响大脑的正常运转,还可能诱发阿兹罕默症和其他重大神经疾病。
而清扫这些“废物”的,是大脑内的类淋巴系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清理和溶解过程,辨认并处理掉大脑里的“废物蛋白质”,换大脑一个干净的“工作环境”。
研究人员通过多次试验发现,和仰卧、俯卧相比,人们在侧卧的情况下,类淋巴系统的运输效率最高,也就是说,侧卧能让大脑更高效地消灭废物。三、静坐
静坐是淡生活极为推荐的一种养生之法,静坐能有效地缓解大脑疲劳,扬清去浊,保持澄明恬淡的状态。
作为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法,静坐在我国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具有养生延寿,开慧增智的奇特功效,儒、释、道和瑜伽术对静坐都很重视。
现代科学通过对静坐的研究发现,静坐可消除疲劳,提高记忆力。由于大脑处理大量信息,会消耗氧量,所以每天需要自我清理和休息,这段时间便是睡觉的时间,所以当人感到疲倦欲睡,便是大脑发出要自我清理的信号。但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对40 名学生进行静坐生理实验后发现:只要静坐5~1 0 分钟,人的大脑耗氧量就会降低17%,而这个数值相当于深睡7 个小时后的变化,同时发现受试者血液中被称为“疲劳素”的乳酸浓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
科学家发现,人在静坐时,脑波由清醒和忙碌状态的β 波转为放松和专注状态的α 波,这可以活化脑部尚未使用的区域,增进智力和认知能力,促进情绪稳定,创造正面情绪,放松心情,强化道德推理,提示自信心等有益的作用。而脑波转为放松和专注状态的α 波,恰好弥补了信息时代人们由于处理大量信息导致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缩短的弊端。所以静坐是维护大脑活动状态平衡的绝佳方式。
近年来,静坐已经被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中国古代文人修习静坐养生法的很多,在这里介绍一下禅宗修习禅定的“七支坐法”,此法最为常用,老少皆宜,效果显著,且方便易行。
所谓七支坐法,是指肢体的七处要点都要放置到位之意,此种坐法又称跏趺坐,俗称盘足坐法。其法如下:
首先,放好坐垫,双足结跏趺而坐,也就是双盘足。初学者如果不能双盘,单盘亦可。或将左足放在右腿之上,叫做如意坐;或将右足放在左腿之上,叫做金刚坐。其次,脊梁直竖,使脊椎每个骨节如算盘子般相叠竖直,但不可过分用力。然后,将左右两手放于脐下三寸丹田之前,两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于左手掌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便是禅修所说的“结手印”,此种手势名叫“三昧印”,也就是“定印”,使人较易进入静态。与此同时,左右两肩稍稍张开,使之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塌背;头要正,后脑稍微向后收,前颚内收,双目微张,似闭还开,视线随意确定在座前3~4 米处,但需熟视无睹,也可双目微闭,收效亦佳。最后,舌尖轻舔上腭,犹如婴儿酣睡状,随之便可进入静坐状态。
每次结束静坐前,应摩擦两掌,使生热感,再以两掌轻轻搓脸若干次,用两手手指自前向后梳头若干次,然后双手叠放,掌心向里,手背朝外,置于脐下三寸处,3~5 分钟后再徐徐睁眼,离座,活动手脚。
如果觉得以上静坐方法仍然有难度,尤其是老年人也许难以盘腿,那么可以先试试一个更简易大众化的静坐方式,等熟练习惯了,再尝试以上方法。
(1)调节座椅到适当高度,臀部顶着椅背。
(2)双脚略为前伸,超过膝盖。
(3)手掌心向上,放在大腿上。
(4)头自然正直,忌僵硬。
(5)放松双肩,下垂勿耸起。
(6)闭上双眼,吐出浊气,合唇,舌抵上腭。
(7)慢慢吸气、吐气,保持呼吸的细长深远。
如此每天抽出10 分钟,静静坐下,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另外,可与第三章“静功”修持法介绍的保持安静的法门结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