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清心寡欲才能益寿延年
人到老年,不能再让外界事物的变化来支配自己的身心起伏。要回归到我是我,我自己才是支配自己喜怒哀乐的本体,外面的世界为我所欣赏,但不是操控我内心的主人。要达到这种不被外界所支配的境界,善于自娱自乐是一种外在表现,而核心的前提就是清心寡欲。
所谓无欲则刚,就是说人对外界不再有那么多的欲望、野心和企求了,不再想去谋一杯羹而让名利与诱惑给自己套上枷锁,这样你的喜怒哀乐自然就不会沦为外界变化的“计量表”,达到“不以物喜”的境界,情绪和心灵不被外界所控,身心为自我所掌,自然强大刚健,不轻易因外界刺激而受到伤害。
老李退休后闲不住,总想做点事情,无奈体力、精力不济。后来受他人的影响,玩起了股票,因为炒股无须多少劳累,还有一夜暴富的诱惑,老李一进去就上了瘾。每天盯着点数的涨跌,尝过了一点甜头后,越投越大,把大半辈子存款的多数都投进了股市。为此还跟老伴闹了别扭。
当股票涨到某点时,有人劝老李抛掉。此时卖出可以赚得四十多万,也有人说可以再等等,还会继续涨。老李选择了后者。结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谁想股市突然暴跌,稍稍晚了一步,老李就赔了几十万。老李当时就心脏病发作,送进医院急救。
后来股市持续低迷,老李每天忧心忡忡,还经常跟老伴怄气。过得很不快乐,身体也越来越差,几次住院治疗。
长期以来就有专家指出,老年人不宜炒股。老年人大多身体机能退化,还常常伴随各种疾病,身心不宜受外界事物变化的频繁刺激,尤其是有心脏病的老人,毫不夸张地说,炒股等于是让自己去冒生命危险。
回想一生,你曾为事业,为目标,为养家糊口,为子女的成长教育奔忙了大半辈子,这大半辈子也正是你把自己交给“外界”的大半辈子,是你不得不付出努力渴望回报的大半辈子。如今,不要再让“欲望”继续维持你与外界的这种主从关系了,请回归自在吧。自在就是为自己而存在,自己做主,把身心从世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欲望的挟持。因为欲望是一把可以继续让外界的车轮拖着你走的镣铐,只有当你清心寡欲了,你才会体会到这种自在轻松,才能回归自我,沉淀下来修身养性,益寿延年,过一个平安幸福的晚年。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当代作家冰心也说:“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科学家也认为,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的人会健康长寿。因为他们个人欲望不高,不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不为争名夺利而苦恼,自然化解了心理危机,防治了心理疾病。由于精神轻松,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免疫力高,抗病力强,病魔也要退避三舍,自然会延年益寿。许多老寿星,活到百岁还耳聪目明,口齿清楚,思维敏捷。当他们讲述长寿秘诀的时候,无一例外的共同点都是知足常乐,无虑少求。可见清心寡欲同健康长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百岁老人叶宗滨,5 岁成孤儿,8 岁出外流浪乞讨为生。后来在温岭羊角洞被一名好心的道长收留为道童,传之以道教精髓。25 岁那年,他来到天台山桐柏宫主持道务。20年后,他离开桐柏宫,在平桥镇后村一个小庙里安家,娶妻生子,度过了好几十个春秋。
有记者前去采访他,探察老人的养生之道。令人意外的是,叶宗滨老人从来不练功,包括气功、太极拳,都不练。他首先向我们提及的,是养生先“养心”。庄子《逍遥游》中告诉人们,养生之要惟在闲放不拘,怡适自得而己。一个人若是存有私心、贪心、邪心,那么对悲欢、爱恨、好恶就不能善于自我调节与高度节制,这样就会影响身体的健康。老人认为“养心”的灵丹妙药就是“清心寡欲”:“清心”,然后能去贪心邪心,并能“知足”;“寡欲”,然后能“知止”,在进退取舍上,拿捏得准确,使自己不至于陷溺于苦恼,怨恨的深渊之中。
叶宗滨老人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其登楼、开门的动作,均显示出一种健康的神态。他和老伴生活在一起,日常的饮食起居及一些轻微的劳作均能自理。前几年去医院体检时,医生发现他的气管还不曾老化,心肺、血管均很健康。
老人爱好书法,书室中张贴着他自己书写的一张条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这就是他的养生格言,归结起来无非就是慎嗜欲,慎饮食,慎愤怨,慎烦劳等。看起来没有任何奇特之处,但要真正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
清心寡欲是一种与世界拉开一定距离的修心之道,它减缓了这个充满物欲的世界对你生命的引力强度。而物欲世界的地底就是死。清心寡欲的人与那些贪婪不知足的人相比,向生命终点坠落的速度要慢,从而可以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