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出人生的修养
品这个字,对老年生活是极为重要的。品字象形为三个口,意味着深入咀嚼和回味。我们都知道,老年人吃饭要细嚼慢咽,这样有利于消化,食物的营养才能充分吸收。世上的道理常常是一以贯之,一通百通的。老年人不仅吃饭要慢品,任何事情若都习惯于去品味,你会不知不觉有所得,你的智慧、认知、乃至自身的修养都会因为“品”而发酵、生长。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老了,我们会发现他们愈加厚道;有些人老了,却古怪蛮横。那些进入暮年以后愈发厚道淳良的人,都是善于品味生活,追求精神境界的老人。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自己相貌丑陋,自称“丑陋的列夫”。但一位日本作家说,他感觉托尔斯泰进入老年后,容貌越来越好看,他认为很美。尤其是那对目光,宽和、怜悯,仿佛照耀着世界和灵魂的最深处。托尔斯泰自己曾说:“随着岁月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
当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品味,其智慧和修养就会渐渐地提升,而相由心生,修养的提升会反映到人的面部,所以有的老人让人觉得慈眉善目。
在品味生活,品味人生的过程中,自己也是一个不可遗忘的对象。一个高超的品味者,绝不会放过品味自己。托尔斯泰在深沉的内省中寻找人生的终极价值,留下了感人至深的作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古往今来的先贤、智者,有着丰饶精神世界的名人,无不善于内省。在这里通俗地表达,其实就是把自己作为品味的对象,细细咀嚼,自我观看,渐渐地发现了自己的毛病,更进一步认识了自己,从而提高了修养。
基督教提倡忏悔,儒家提倡内省、慎独,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都是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进行观照。
荀子曰:“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修然”是整顿、修缮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发现自己身上善的、好的东西,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在你的心里好好修缮,使其越发巩固;发现到不善的地方,就要用一种忧虑的心来反省自己。
王阳明说:“省察克制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就是说反躬自省是没有时间间断的。就好像看见了盗贼,马上就要去抓捕,不能怀着缓一缓,以后再说的心思,那样的话积弊就会越来越多,而不是真正的内省。
曾国藩每日进行的“日课”中,内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尤其是用写日记的方式进行自我批评。
梁启超也说:“随时省察,每一念动,每一用事,皆必以良知以自镜之。”就是说你每一动念,每一发言,都要用良知这面镜子照一下。
有的人只是生活忙碌,有的人却是内心忙碌。生活忙碌的人,内心不一定忙。那些内心总是匆匆忙忙,浮躁不安的人,修养很难得到提升。因为他们失去了停下来、静下来,观看自己,欣赏自己的能力。就像茧越磨越厚一样,经常品味自己,自己的心性、修养才会日渐提升。一个真正善于品味生活的人,不会把自己排除在品味的对象之外。品味自己并不只是给自己找缺点,同时也是欣赏自己,发现和巩固自己的长处,给那些优点以心理暗示。就好像一个自信的人是喜欢照镜子的,从中欣赏自己的美,同时也发现一些不美的疏忽之处,修饰和更改。
善于品味自己的人,就像磨茧一样,修养会越来越醇厚。从而在晚年,即使面容衰老,精神气质也会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