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的心态是怎样养成的?

1.乐观的心态是怎样养成的?

快乐其实很容易,只要走上了快乐的航船,掌握了快乐的心理法则,就如顺风航行,日渐纯熟,形成一个快乐的“磁场”,让它时时给自己输送“正能量”。

做一个快乐的人,首先在于改变错误、消极看问题的方式。前文所述,悲观是一种看问题的眼光,如果你的眼光是上一节讲过的那类只看到坏处,不重视好处的悲观类型,那就要将这种思维方式逆转过来。

许多人都知道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他在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试验过程中,做了1200 次试验,失败了1200 次,就是找不到一种能够耐高温又经久耐用的好材料。这时,别人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1200 次了,还要试验吗?”爱迪生却反问道:“我哪有失败?我已经发现有1200 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这就是天才与普通人眼光的差异。如果是一个悲观类型的人,别说失败1200 次,就是12 次,也足以沮丧透顶。因为他们只知道成功,却不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悲观者的眼里,成功的定义非常狭隘,只要预期的目的没达到就自认为失败,而不会去想得出1200 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本身已经是一笔科技研究的财富,可为以后的研究少走许多弯路。

这世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只有达到目的才值得欣慰,眼界放开阔一点,思维的角度更多一些,你会真正体会到这个世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掌握住了乐观的法则,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让你的心理立于不败之地。如塞翁失马的故事所启示的那样,凡事都有利弊转化的可能,用一种更高的眼光看待事物,趋利避害,永远都能保持乐观的态度。

杨秀年老人,现年81岁,是一个高高瘦瘦精神乐观的农村老人。二十年前,村西那座山岗还是集体公有的时候,曾是村里一些石匠开山采石的作业区。山岗一带原本风景秀丽,但长年的破坏,使这里渐渐成了一片碎石乱冈。不但不长草木,还经常滚落山石,对山下的农田和劳动者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每一个进入村子的人第一眼就会见到这破败的景观,生怕不小心被流石砸到,于是不敢进村,给这个原本风景秀丽的村子带来了不好的印象。

住在这样村子里的居民也感到郁闷,有的人搬进了城镇里。碎石乱冈,萧杀颓败的景象,本来很容易使老年人触景生情,引发凄凉落寞的情绪。但杨秀年老人却反念一想:自己生长的这个乡村原本是个风景秀丽之处,只要改变碎石冈的破败之相,就能恢复原来容貌,那该多好!由此他产生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修筑山岗,整饬荒山荒坡!从此便开始了一个人的“艰苦创业”。

山里的朝阳和落日见证了他付出辛勤和汗水。杨秀年老人每天在山峦处汗流浃背地劳动五六个小时,直至夜幕降临时,他还要检查一下是否修筑完毕,然后再走。“晨兴理乱石,月伴带锄归”成为他的真实写照。杨秀年老人年事已高,体质虚弱,但其意志坚强,顽强奋斗,修筑三千余米石墙,成为当地的奇迹之一。

后来县政府得知了杨秀年老人的事迹,对老人进行了表彰,并动员人力物力进一步整饬了荒山碎石,将那里美化得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杨秀年老人看到山村恢复了往昔的秀丽,沧桑的面庞上挂着欣慰幸福的笑容。

杨秀年老人的故事令人想起古时的“愚公移山”。杨秀年与愚公都是乐观精神的代表,无论多大的高山阻隔在生活的路前,也无法使他们气馁。从杨秀年这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农村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善于转化思维角度,从不利中找到有利,从破败中看到希望,没有像那些容易悲观的老人一样,因为外在破败的景象而徒生凄凉迟暮之感,反而抖擞起了精神,既做到了老有所为,避免了无所事事的寂寞,还在晚年获得了一次成就感,用辛苦的汗水造福乡村,换来了山村秀丽如初的环境,最终也回报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美国著名成功学专家卡耐基认为:漫漫人生当中,我们可能会遭遇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也许,每件事情都没有最差的情况,关键看我们怎么去对待。这个世界总会有阴暗面,一缕阳光从天空照下来的时候,总有照不到的地方。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盯在黑暗处,抱怨世界的黑暗,那么,我们将只会得到黑暗。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虽然我们的人生之路荆棘丛生,但并非无底深渊,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一定能战胜苦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们每个人一出生都有一双寻找幸福的眼睛,对待生活,我们要乐观一点,积极一点,不要让悲观的浮云遮住我们望向幸福的路。我们以微笑对待生活,生活就会对我们“笑”,我们就会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愉快。

一位教授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他从讲义夹中取出一张白纸,问大家:“这张纸有几种命运?”学生们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教授把纸扔到地上,踩了几脚,又问:“这张纸有几种命运?”

一位学生看着纸上的脚印,谨慎地说:“这张纸现在变成废纸了。”

教授不置可否,弯腰捡起那张纸,很快在上面画了一幅人物素描,还配了一首诗,而刚才踩下的脚印恰到好处地变成了少女裙摆上美丽的褶皱。

教授举起画,又问:“现在,这张纸的命运是什么?”学生们明白了教授的意思,回答说:“您赋予这张废纸以希望,使它有了价值。”

教授脸上露出笑容,满意地点点头:“大家看见了吧?一张不起眼的纸片,以消极厌倦的态度对待它,它就一文不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它,它就具备了价值。一张纸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啊!”

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张白纸一样,存在不确定性,人生中的事情也是这样,充满着多种可能性。拥有乐观精神的人往往就是那些善于转化思维角度,能够看到事物多种可能性的人,并积极地使事物向好的一面转化,“粉碎一切障碍”;而悲观的人则是那些眼光狭隘,思维单一,只看到事物坏的一面,于是事物在他们那里就永远成了坏事,自己被障碍所“粉碎”。

所以若要培养乐观的心态,一定要从眼界和思维方式着手。眼界开阔了,看得更高更远,思考问题的角度能转化自如了,自然就会摆脱狭隘,乐观豁达地对待生活中的事。

如果说,开阔眼界,善于转变思维方式是培养乐观心态的“道理”,那么综合人们普遍的经验,培养乐观心态还有如下一些“技法”。

一、宣泄法

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假如不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宣泄和调节,将给身心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老年人心中若有不愉快的事情,千万不要闷在心里,要向知心朋友或亲人倾诉。经验表明,哪怕是因为委屈大哭一场的人,也比把不愉快的事闷在心里的人要快乐。因为发泄能快速释放出积于内心的郁积,对维护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当然,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防止伤害他人。

二、转移法

当火气迅速上涌时,你要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这可使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在余怒未消时,不妨通过看电影、听音乐、下棋、散步等有意义的轻松活动,让紧张情绪即刻松弛下来。

三、愉快记忆法

回忆过去经历中碰到过的令你感到高兴和自豪的事,或获得成功时愉快满足的体验,尤其应该回忆那些与眼前不愉快体验相关的过去的愉快体验。

四、自我安慰法

当某个愿望没有实现,为了减少内心的失落感,可以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以求得内心的安慰,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那样。没错,有点像阿Q精神,阿Q精神或 “酸葡萄心理”虽然对事业没有帮助,但中老年人倒不妨一用,毕竟能缓减失望情绪。

五、语言节制法

一旦情绪激动时,可以默诵或轻声自我警告“保持冷静”、“不允许发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影响”等词句,想尽办法抑制住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针对自己的弱项,预先写有“制怒”、“镇定”等条幅置于案头或悬挂在墙上。

六、比较法

把自己的困难或不如意之事在各个方面进行分解,同别人进行比较,列出相同与不同的地方。看出自己有别人所没有的地方,不再聚焦于一点,从而得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