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精解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精解

选择题

(1)分析 利用978-7-111-46013-8-Part02-398.jpg计算函数fx)当x→0时的等价无穷小.

精解 由于

978-7-111-46013-8-Part02-399.jpg

所以k=3,c=4.

因此本题选(C).

附注 本题也可以用洛必达法则逐一计算函数fx)与xx2x3,…是否为同阶无穷小:

978-7-111-46013-8-Part02-400.jpg

由此可知,fx)=3sinx-sin3x~4x3x→0),即k=3,c=4.

(2)分析 由于函数fx)仅在点x=0处可导,因此需用导数定义计算所给的极限.

精解978-7-111-46013-8-Part02-401.jpg

其中978-7-111-46013-8-Part02-402.jpg(利用fx)在点x=0处可导),978-7-111-46013-8-Part02-403.jpg(利用ft)在点t=0处可导).

将它们代入式(1)得

978-7-111-46013-8-Part02-404.jpg

因此本题选(B).

附注 可考虑与本题类似的问题.

设函数fx)在点x=1处可导,求极限978-7-111-46013-8-Part02-405.jpg具体计算如下:

978-7-111-46013-8-Part02-406.jpg

其中978-7-111-46013-8-Part02-407.jpg978-7-111-46013-8-Part02-408.jpg

因此

978-7-111-46013-8-Part02-409.jpg

(3)分析 利用收敛级数性质判定.

精解 由于级数978-7-111-46013-8-Part02-410.jpg收敛,所以对它任意加括号后而成的级数仍收敛,特别是两项两项地加括号而成的级数978-7-111-46013-8-Part02-411.jpg收敛.

因此本题选(A).

附注 收敛级数有以下性质:

设级数978-7-111-46013-8-Part02-412.jpg收敛,则对它任意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仍收敛.但反之未必成立,就是说,如果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收敛,则不能断定原来的级数也收敛.

(4)分析 由于IJK都是978-7-111-46013-8-Part02-413.jpg上的定积分,或仅有瑕点x=0的收敛的反常积分,所以只要比较被积函数在978-7-111-46013-8-Part02-414.jpg内的大小即可.

精解 由于对978-7-111-46013-8-Part02-415.jpg

sin x<cos x<cot x

所以由lnu是单调增加函数知

lnsin x<lncos x<lncot x.

于是

978-7-111-46013-8-Part02-416.jpg

因此本题选(B).

附注 当函数fx)与gx)在[ab]上连续时,如果fx)<gx)(x∈(ab)),则978-7-111-46013-8-Part02-417.jpg

当函数fx)与gx)在(ab]上连续时,如果x=afx)或gx)的瑕点,但作为反常积分的978-7-111-46013-8-Part02-418.jpg978-7-111-46013-8-Part02-419.jpg都收敛,并且fx<gx)(x∈(ab)),则

978-7-111-46013-8-Part02-420.jpg

(5)分析 写出对应初等变换的初等矩阵,并进行运算即可.

精解 由题设知

AP1=BP2B=E3E3是三阶单位矩阵),

所以,A=BP1-1=P2-1P1-1=P2P1-1(由于P2-1=P2.

因此本题选(D).

附注 应熟记矩阵的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之间的对应关系.

(6)分析 利用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构造判定正确选项.

精解 由于非齐次线性方程组Ax=β有3个线性无关的解η1η2η3,则η2-η1,η3-η1是对应的导出组Ax=0的两个线性无关的解,从而Ax=0的基础解系中至少有两个解.因此选项(A)、(B)都是不正确的.此外,容易看到978-7-111-46013-8-Part02-421.jpg不是Ax=β的解,所以选项(D)应排除.

因此本题选(C).

附注 实际上,矩阵A的秩rA)=1.证明如下:

由于Ax=0的基础解系中至少有两个解,所以rA)≤3-2=1.

由于A是非零矩阵(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必是非零矩阵),所以rA)≥1.从而rA)=1.

(7)分析 利用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导数为概率密度这一结论即可.

精解 由于F1x),F2x)都为分布函数时,F1xF2x)也是分布函数,且它是可导函数,所以,其导数978-7-111-46013-8-Part02-422.jpg978-7-111-46013-8-Part02-423.jpg是概率密度.

因此本题选(D).

附注 应记住以下结论:

如果F1x),F2x)都是分布函数,则F1xF2x)也是分布函数.

(8)分析 只要分别计算ET1ET2DT1DT2即可.计算时利用

EX=DX=λ.

精解978-7-111-46013-8-Part02-424.jpg

由此可知,ET1<ET2DT1<DT2.

因此本题选(D).

附注 设X1X2,…,Xn是来自总体X的简单随机样本,且X的数学期望与方差分别为μσ2,并记978-7-111-46013-8-Part02-425.jpg(样本均值),则

978-7-111-46013-8-Part02-426.jpg

记住以上的结论.

填空题

(9)分析 先利用重要极限公式978-7-111-46013-8-Part02-427.jpg算出函数fx)的表达式,然后求导.

精解 由于978-7-111-46013-8-Part02-428.jpg所以,f′x)=(xe3x=(1+3x)e3x.

附注 重要极限公式978-7-111-46013-8-Part02-429.jpg常表示为978-7-111-46013-8-Part02-430.jpg

(10)分析 令978-7-111-46013-8-Part02-431.jpg,则z=(1+uu=euln(1+u,然后利用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计算dz.

精解 由于

978-7-111-46013-8-Part02-432.jpg

所以

978-7-111-46013-8-Part02-433.jpg

附注 利用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往往能较快捷地算出复合函数微分.所谓微分形式不变性是指:

fu)是可微函数,则不管u是自变量或自变量的可微函数都有

dfu)=f′u)du.

(11)分析 由隐函数求导算出978-7-111-46013-8-Part02-434.jpg即可得到所求的切线方程.

精解 所给方程两边对x求导得

978-7-111-46013-8-Part02-435.jpg

x=y=0代入,上式成为

978-7-111-46013-8-Part02-436.jpg

978-7-111-46013-8-Part02-437.jpg

因此所求的切线方程为y-0=-2(x-0),即y=-2x.

附注 应熟练掌握隐函数求导数或微分的方法.

(12)分析 按旋转体体积公式计算.

精解 记由曲线978-7-111-46013-8-Part02-438.jpg,直线x=2及x轴所围成的平面图形为D,即

978-7-111-46013-8-Part02-439.jpg

所以所求的体积为

978-7-111-46013-8-Part02-440.jpg

附注 记住以下的旋转体体积计算公式:

(ⅰ)平面区域D={(xy)|axb,0≤f1x)≤yf2x)}绕x轴旋转而成的旋转体体积978-7-111-46013-8-Part02-441.jpg

(ⅱ)平面区域D={(xy)|0≤axbf1x)≤yf2x)}绕y轴旋转而成的旋转体体积978-7-111-46013-8-Part02-442.jpg

(13)分析 只要算出矩阵A的正交相似对角矩阵978-7-111-46013-8-Part02-443.jpg即可.

精解 由于A是实对称矩阵,它可正交相似对角化,即存在正交矩阵Q,使得978-7-111-46013-8-Part02-444.jpg(其中λ1λ2λ3是A的特征值).

由于A的各行元素之和为3,所以有

978-7-111-46013-8-Part02-445.jpg

即A有特征值λ1=3.由于r(A)=1,所以λ2=λ3=0.因此

978-7-111-46013-8-Part02-446.jpg

从而f在正交变换x=Qy(其中x=(x1x2x3),y=(y1y2y3T)下的标准形为3y21.

附注 记住以下结论:

n阶矩阵A的各行元素之和为k,则A有特征值k,且其对应的特征向量有

978-7-111-46013-8-Part02-447.jpg

(14)分析 由ρ=0知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XY相互独立,由此即可算出EXY2.

精解 由于(XY)~Nμμσ2σ2;0)(注意ρ=0),所以XY相互独立,且都服从Nμσ2.从而有

EXY2)=EX·EY2=EX[DY+(EY2]=μσ2+μ2.

附注 二维正态分布的以下性质是常用的,应记住:

(ⅰ)当(XY)~Nμ1μ2σ21σ22ρ)时,XNμ1σ21),YNμ2σ22.

(ⅱ)当(XY)~Nμ1μ2σ21σ22ρ)时,XY相互独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ρ=0.

(ⅲ)当XY相互独立,且XNμ1σ21),YNμ2σ22),ab是不全为零的常数时,aX+bYN1+2a2σ21+b2σ22.

(ⅳ)当(XY)~Nμ1μ2σ21σ22ρ),ab是不全为零常数时,aX+bYN1+2a2σ21+22+2abρσ1σ1.

三、解答题

(15)分析 所给极限是978-7-111-46013-8-Part02-448.jpg型未定式极限.利用函数978-7-111-46013-8-Part02-449.jpg

`及sinx的带佩亚诺型余项的麦克劳林公式寻找分子的等价无穷小后,用等价无穷小代替计算所给极限.

精解 由978-7-111-46013-8-Part02-450.jpg和sinx=x+οx3)知978-7-111-46013-8-Part02-451.jpg978-7-111-46013-8-Part02-452.jpg

此外,xln(1+x)~x2x→0),所以978-7-111-46013-8-Part02-453.jpg

附注 利用五个常用函数的麦克劳林公式(带佩亚诺型余项),往往能快捷得到比较复杂的初等函数在x→0时的等价无穷小:

978-7-111-46013-8-Part02-454.jpg

本题的有关内容及计算方法见提高篇01.

(16)分析 算出978-7-111-46013-8-Part02-455.jpg后,用f(1,1)=2,f1(1,1)=f2(1,1)=0代入即得978-7-111-46013-8-Part02-456.jpg

精解 由于

978-7-111-46013-8-Part02-457.jpg

所以

978-7-111-46013-8-Part02-458.jpg

因此,978-7-111-46013-8-Part02-459.jpg978-7-111-46013-8-Part02-460.jpg

附注 应熟练掌握二元复合函数的一、二阶偏导数的计算.

(17)分析 先令978-7-111-46013-8-Part02-461.jpg,然后用分部积分法计算.

精解 978-7-111-46013-8-Part02-462.jpg978-7-111-46013-8-Part02-463.jpg

附注 当被积函数中含有无理式时,往往通过适当的变量代换,先去掉其中的无理式.此外,在不定积分计算中,往往综合运用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使计算更快捷有效.

(18)分析 记函数978-7-111-46013-8-Part02-464.jpg,然后用导数方法证明方程fx)=0恰有两个实根.

精解 函数978-7-111-46013-8-Part02-465.jpg在(-∞,+∞)上可导,且

978-7-111-46013-8-Part02-466.jpg

显然,f′x)=0只有两个实根978-7-111-46013-8-Part02-467.jpg据此列表如下:

978-7-111-46013-8-Part02-468.jpg

由表可知,方程fx)=0有实根978-7-111-46013-8-Part02-469.jpg,此外在978-7-111-46013-8-Part02-470.jpg内还有一个实根,记为x0.由此证得方程fx)=0恰有两个实根978-7-111-46013-8-Part02-471.jpgx=x0.

附注 计算函数fx)在(ab)内的单调区间、极值及方程fx)=0在(ab)内的实根个数时,如果fx)的驻点及f′x)的不存在的点的个数大于等于2,总是列出类似题解中所列的表,可快捷地获得结果.

本题的有关内容见提高篇05.

(19)分析 先按所给的等式建立关于函数fx)的微分方程,然后求解微分方程得到fx)的表达式.

精解 由于

978-7-111-46013-8-Part02-472.jpg

所以,由978-7-111-46013-8-Part02-473.jpg

978-7-111-46013-8-Part02-474.jpg

上式两边求导得

978-7-111-46013-8-Part02-475.jpg

化简后成为

978-7-111-46013-8-Part02-476.jpg

它的通解为

978-7-111-46013-8-Part02-477.jpg

由于ft)在[0,1]上连续,所以由

978-7-111-46013-8-Part02-478.jpg

C=4.将它代入式(1)得978-7-111-46013-8-Part02-479.jpg,即978-7-111-46013-8-Part02-480.jpg

附注 注意题解中的微分方程是分两步才建立的:

(ⅰ)通过二重积分的计算建立方程

978-7-111-46013-8-Part02-481.jpg

(ⅱ)通过求导将上述方程转换成微分方程.

本题是综合题,有关内容及计算方法见提高篇12,13.

(20)分析 可用矩阵方程快捷地解本题.

精解 (Ⅰ)由于α1α2α3不能由β1β2β3线性表示,所以矩阵方程

β1β2β3X=(α1α2α3

无解(其中X是三阶未知矩阵),从而

rβ1β2β3)<rβ1β2β3α1α2α3.(1)

对增广矩阵(β1β2β3α1α2α3)施行初等行变换:

978-7-111-46013-8-Part02-482.jpg

所以由式(1)得a=5.

(Ⅱ)为了确定β1β2β3关于α1α2α3的线性表示式,构造矩阵方程

α1α2α3Y=(β1β2β3)(其中Y是三阶未知矩阵).(2)

对式(2)的增广矩阵(α1α2α3β1β2β3)(将a=5代入)施行初等行变换:

978-7-111-46013-8-Part02-483.jpg

978-7-111-46013-8-Part02-484.jpg

所以 978-7-111-46013-8-Part02-485.jpg

β1=2α1+4α2-α3β2=α1+2α2β3=5α1+10α2-2α3.

附注 求解矩阵方程是计算向量组之间线性表示式的有效方法.如果A是可逆矩阵,则矩阵方程AX=B可直接获解,即

X=A-1B.

对于本题的(α1α2α3Y=(β1β2β3),由于

978-7-111-46013-8-Part02-486.jpg

可逆,且其逆矩阵为 978-7-111-46013-8-Part02-487.jpg

所以

978-7-111-46013-8-Part02-488.jpg

β1=2α1+4α2-α3β2=α1+2α2β3=5α1+10α2-2α3.

本题是综合题,其有关内容见提高篇18.

(21)分析 (Ⅰ)按所给条件,利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概念,计算矩阵A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时要利用实对称矩阵对应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正交的性质.

(Ⅱ)利用(Ⅰ)将矩阵A正交相似对角化,从而得到A.

精解 (Ⅰ)由题设978-7-111-46013-8-Part02-489.jpg,即

978-7-111-46013-8-Part02-490.jpg

由此知,矩阵A有特征值λ=-1,1,对应的特征向量分别为C1(1,0,-1)TC2(1,0,1)T(其中C1C2是任意非零常数).

由于rA)=2,所以矩阵A的第三个特征值为λ=0,记它对应的特征向量为(x1x2x3T,则它与(1,0,-1)T,(1,0,1)T都正交,即满足:

978-7-111-46013-8-Part02-491.jpg

该三元方程组的基础解系为(0,1,0)T,所以λ=0对应的特征向量为C3(0,1,0)T(其中C3是任意非零常数).

(Ⅱ)由于矩阵A的对应特征值λ=-1,1,0的特征向量(1,0,-1)T,(1,0,1)T和(0,1,0)T两两正交,现将它们单位化得

978-7-111-46013-8-Part02-492.jpg

978-7-111-46013-8-Part02-493.jpg(正交矩阵),则978-7-111-46013-8-Part02-494.jpg

所以

978-7-111-46013-8-Part02-495.jpg

附注 在第(Ⅱ)小题中也可以由A的对应特征值λ=-1,1,0的三个特征向量为列向量构成矩阵P,即记

978-7-111-46013-8-Part02-496.jpg

于是由978-7-111-46013-8-Part02-497.jpg

978-7-111-46013-8-Part02-498.jpg

978-7-111-46013-8-Part02-499.jpg

(22)分析 (Ⅰ)利用题设PX2=Y2)=1,即PX=0,Y=-1)=PX=0,Y=1)=PX=1,Y=0)=0及所给的(XY)的边缘概率分布,计算二维随机变量(XY)的概率分布.

(Ⅱ)利用(Ⅰ)中算得的(XY)的概率分布,计算随机变量Z的概率分布.

(Ⅲ)利用二维随机变量(XY)的概率分布和ρXY的计算公式计算ρXY.

精解 (Ⅰ)由PX2=Y2)=1及XY的概率分布知(XY)的概率分布及边缘概率分布应如下表所示:

978-7-111-46013-8-Part02-500.jpg

由表可知,978-7-111-46013-8-Part02-501.jpg,所以(XY)的概率分布为

978-7-111-46013-8-Part02-502.jpg

(Ⅱ)Z可能取的值有-1,0,1,且

978-7-111-46013-8-Part02-503.jpg

因此Z的概率分布可如下表所示:

978-7-111-46013-8-Part02-504.jpg

(Ⅲ)由于978-7-111-46013-8-Part02-505.jpg978-7-111-46013-8-Part02-506.jpgEY=0,978-7-111-46013-8-Part02-507.jpg,所以由

978-7-111-46013-8-Part02-508.jpg

978-7-111-46013-8-Part02-509.jpg

附注 本题表明虽然XY不相关,但XY不独立.

通常,当具有正方差的随机变量XY相互独立时,必不相关;但反之未必正确.当(XY)服从二维正态分布时,XY相互独立的充分必要条件为XY不相关.

本题是综合题.有关内容及计算方法见提高篇21,24.

(23)分析 先画出区域G的图形和写出二维随机变量(XY)的概率密度,然后按边缘概率密度与条件概率密度公式计算fXx)与fX|Yx|y.

精解 区域G如图B.11.1阴影部分所示,因此(XY)的概率密度为

978-7-111-46013-8-Part02-510.jpg

978-7-111-46013-8-Part02-511.jpg

图 B.11.1

978-7-111-46013-8-Part02-512.jpg

(Ⅱ)为计算fX|Yx|y),先计算fYy):

978-7-111-46013-8-Part02-513.jpg

显然,仅在[0,1)上fYy)≠0,所以对任意y∈[0,1),

978-7-111-46013-8-Part02-514.jpg

附注 对于任意固定的y∈[0,1),fxy)成为x的函数,它定义在如图B.11.2所示的与x轴平行的直线l上,l位于G内部的区间为[y,2-y],所以对任意固定的y∈[0,1),有

978-7-111-46013-8-Part02-515.jpg

978-7-111-46013-8-Part02-516.jpg

图 B.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