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精解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精解

一、选择题

(1)分析 利用x→0+时的常用等价无穷小寻找与978-7-111-46013-8-Part02-944.jpg等价的无穷小量.

精解 由于x→0+时,978-7-111-46013-8-Part02-945.jpg,所以与978-7-111-46013-8-Part02-946.jpg等价的无穷小量是978-7-111-46013-8-Part02-947.jpg

因此本题选(B).

附注 应记住以下的常用等价无穷小:

x→0时,

sinxx,tanxx,arcsinxx,arctanxx

978-7-111-46013-8-Part02-948.jpg

(2)分析 利用函数fx)在点x=0处连续,排除其中三个正确命题即可.

精解 由978-7-111-46013-8-Part02-949.jpg存在知limfx)=0.于是由fx)在点x=0处连续得

x→0978-7-111-46013-8-Part02-950.jpg978-7-111-46013-8-Part02-951.jpg,以及978-7-111-46013-8-Part02-952.jpg存在.所以选项(A)、(C)都应排除.

此外,由978-7-111-46013-8-Part02-953.jpg存在知978-7-111-46013-8-Part02-954.jpg于是由fx)在点x=0处连续得2f(0)=0,即f(0)=0.所以选项(B)应排除.

因此本题选(D).

附注 记住下列结论:

设函数gx)在点x0处连续,且978-7-111-46013-8-Part02-955.jpg,则fx0)=0,f′x0)=A.

(3)分析 由fx)是奇函数知Fx)是偶函数,所以只要根据定积分的几何意义算出F(2),F(3)即可判定正确选项.

精解 记区间[0,2]、[2,3]上的上、下半圆分别为D1D2,则

978-7-111-46013-8-Part02-956.jpg

此外,由fx)是奇函数知Fx)是偶函数,所以

978-7-111-46013-8-Part02-957.jpg

因此本题选(C).

附注 记住以下结论:

fx)是连续函数,则当fx)是奇函数(偶函数)时,978-7-111-46013-8-Part02-958.jpg是偶函数(奇函数).

(4)分析 画出所给二次积分对应的二重积分的积分区域D,由此可得先xy的二次积分.

精解 所给的二次积分对应的二重积分的积分区域为

978-7-111-46013-8-Part02-959.jpg

所以,所给的二次积分等于

978-7-111-46013-8-Part02-960.jpg

978-7-111-46013-8-Part02-961.jpg

图 B.07.1

因此本题选(B).

附注 变更二次积分的积分次序时,总是先画出所给二次积分对应的二重积分的积分区域.

(5)分析 利用需求弹性的定义计算.

精解 需求弹性εp的绝对值为978-7-111-46013-8-Part02-962.jpg,于是由题设得

978-7-111-46013-8-Part02-963.jpg,即978-7-111-46013-8-Part02-964.jpg

利用p>0,160-2p=Q>0化简上式得978-7-111-46013-8-Part02-965.jpg,所以p=40.

因此本题选(D).

附注 由于Qp)是p的减函数,所以978-7-111-46013-8-Part02-966.jpg

(6)分析 先判断所给曲线有无铅垂渐近线,然后计算非铅垂渐近线,从而得到正确选项.

精解 由于x→0时,y→∞,所以,x=0是曲线的铅垂渐近线.

由于

978-7-111-46013-8-Part02-967.jpg

所以曲线有非铅垂渐近线y=x(斜渐近线).

由于

978-7-111-46013-8-Part02-968.jpg

所以曲线有非铅垂渐近线y=0(水平渐近线).

因此本题选(D).

附注 对曲线y=yx),如果极限

978-7-111-46013-8-Part02-969.jpg978-7-111-46013-8-Part02-970.jpg

都存在,则直线y=ax+b是曲线y=yx)的非铅垂渐近线.如果ab不存在,则应对式

(1)分别考虑x→+∞和x→-∞的极限.

计算时应注意,如果b=k(常数),则必有非铅垂渐近线y=k(水平渐近线),这是因为此时必有a=0.

(7)分析 按向量组线性相关的定义判断正确选项.

精解 先考虑选项(A).由于

1·(α12)+1·(α23)+1·(α31)=0,所以,向量组α1-α2α2-α3α3-α1线性相关.

因此本题选(A).

附注 选项(B)、(C)、(D)的向量组都线性无关,可按以下快捷方法证明:

由于

978-7-111-46013-8-Part02-971.jpg

其中向量组α1α2α3线性无关,且978-7-111-46013-8-Part02-972.jpg,所以向量组α1+α2α2+α3α3+α1线性无关.同样可证向量组α1-2α2α2-2α3α3-2α1线性无关,向量组α1+2α2α2+2α3α3+2α1也线性无关.

(8)分析 由于A是实对称矩阵,所以可从计算A的特征值入手.

精解 记E为三阶单位矩阵,则由

978-7-111-46013-8-Part02-973.jpg

A的特征值为0,3(二重).

由此可知,两个实对称矩阵AB的特征值不全相同,所以不相似,但是AB的正特征值个数、负特征值个数分别相等,所以AB合同.

因此本题选(B).

附注 (ⅰ)n阶实对称矩阵AB相似必合同,但合同未必相似.

(ⅱ)n阶实对称矩阵AB相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有相同的特征多项式;合同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二次型fx1x2,…,xn)=xTAxgx1x2,…,xn)=xTBx(其中x=(x1x2,…,xnT)有相同的规范形.

(9)分析 随机事件{第4次射击恰好第二次命中目标}是独立随机事件{前3次射击恰好有一次命中目标}与{第4次射击命中目标}之积,由此即可算出要求的概率.

精解 记A={第4次射击恰好第2次命中目标};

B={前3次射击恰好有一次命中目标},

C={第4次射击命中目标},

PA)=PBC)=PBPC)=C31p(1-p)2·p=3p2(1-p)2.

因此本题选(C).

附注 顺便可以考虑与本题相关的一个问题,即计算此人第4次射击恰好第2次命中目标的条件下第1次命中目标恰好是第3次射击的概率.

D={第1次命中目标恰好是第3次射击},则所求的概率为

978-7-111-46013-8-Part02-974.jpg

(10)分析 由条件概率密度计算公式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

精解 由于(XY)服从二维正态分布,且XY互不相关,所以XY相互独立.

从而

fX|Yx|y)=fXx).

因此本题选(A).

附注 (ⅰ)由于本题的(XY)服从二维正态分布,所以对任何yfYy)≠0,从而对任何yfX|Yx|y)都有意义.

(ⅱ)当随机变量(XY)服从二维正态分布时,XY相互独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XY互不相关.

二、填空题

(11)分析 利用“无穷小与有界函数之积为无穷小”的结论计算.

精解 由于978-7-111-46013-8-Part02-975.jpg,所以

978-7-111-46013-8-Part02-976.jpg

x→+∞时,978-7-111-46013-8-Part02-977.jpg是无穷小,而sinx+cosx≤2,即sinx+cosx是有界函数.因此

978-7-111-46013-8-Part02-978.jpg

附注 考虑类似的问题:求978-7-111-46013-8-Part02-979.jpg

由于

978-7-111-46013-8-Part02-980.jpg

并且在点x=0的去心邻域内978-7-111-46013-8-Part02-981.jpg,所以

978-7-111-46013-8-Part02-982.jpg

(12)分析 利用y的带佩亚诺型余项的n阶麦克劳林公式计算yn)(0).

精解 由于

978-7-111-46013-8-Part02-983.jpg

所以

978-7-111-46013-8-Part02-984.jpg

附注 (ⅰ)函数fx)的带佩亚诺型余项的n阶麦克劳林公式为

978-7-111-46013-8-Part02-985.jpg

(ⅱ)yn)(0)也可以按函数978-7-111-46013-8-Part02-986.jpgn阶导数公式

978-7-111-46013-8-Part02-987.jpg

计算得

978-7-111-46013-8-Part02-988.jpg

(13)分析 先利用dz算出978-7-111-46013-8-Part02-989.jpg978-7-111-46013-8-Part02-990.jpg,然后将它们代入978-7-111-46013-8-Part02-991.jpg即可.

精解 由

978-7-111-46013-8-Part02-992.jpg

978-7-111-46013-8-Part02-993.jpg

所以

978-7-111-46013-8-Part02-994.jpg

附注 由于要计算978-7-111-46013-8-Part02-995.jpg978-7-111-46013-8-Part02-996.jpg,所以从计算dz入手,以使计算快捷些.

(14)分析 所给微分方程是一阶齐次微分方程,因此令u=yx进行计算.

精解 令978-7-111-46013-8-Part02-997.jpg,则所给微分方程成为

978-7-111-46013-8-Part02-998.jpg,即978-7-111-46013-8-Part02-999.jpg

两边积分得

978-7-111-46013-8-Part02-1000.jpg

y(1)=1,即u(1)=1代入式(1)得

1=0+C,即C=1.

将它代入式(1)得

978-7-111-46013-8-Part02-1001.jpg,即978-7-111-46013-8-Part02-1002.jpg

解出y

978-7-111-46013-8-Part02-1003.jpg

由于y(1)=1,所以上式右边只能取正号,因此所求的特解为

978-7-111-46013-8-Part02-1004.jpg

附注 所给微分方程的通解也可以按以下方法计算:

将所给微分方程改写为

978-7-111-46013-8-Part02-1005.jpg,即978-7-111-46013-8-Part02-1006.jpg

v=y-2

978-7-111-46013-8-Part02-1007.jpg

它的通解为

978-7-111-46013-8-Part02-1008.jpg

因此所给微分方程的通解为

978-7-111-46013-8-Part02-1009.jpg

(15)分析 只要算出A3,即可得到A3的秩.

精解 由于

978-7-111-46013-8-Part02-1010.jpg

所以A3的秩为1.

附注 顺便考虑978-7-111-46013-8-Part02-1011.jpg,它可快捷计算如下:

由于

978-7-111-46013-8-Part02-1012.jpg

所以

978-7-111-46013-8-Part02-1013.jpg

(16)分析 设两个数为XY,则它们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且都服从(0,1)内的均匀分布.

精解 (XY)的概率密度978-7-111-46013-8-Part02-1014.jpg,其中D={(xy)0≤x≤1,0≤y≤1},所以所求的概率为

978-7-111-46013-8-Part02-1015.jpg

978-7-111-46013-8-Part02-1016.jpg

图 B.07.2

附注 “在区间(0,1)内随机地取两个数”,表明这两个数XY相互独立,且都在(0,1)内服从均匀分布.

三、解答题

(17)分析 求出函数y=yx)在点x=1附近的二阶导数,并判定它的正负性.

精解 所给方程两边对x求导得

y′lny+y′-1+y′=0,

978-7-111-46013-8-Part02-1017.jpg于是

978-7-111-46013-8-Part02-1018.jpg

显然在点(1,1)附近y″<0.因此在点(1,1)附近曲线y=yx)是凸的.

附注 由题解中计算可知,曲线y=yx)在点(1,1)附近是单调上升且是凸的.此外曲线y=yx)有拐点(-e-2,e-2).

(18)分析 利用D的对称性把所给二重积分化简为4∬D1fxy)dσ,其中D1D的第一象限部分.然后用直线x+y=1将D1分成D2D3两部分(如图B.07.3所示),且分别计算fxy)在D2D3上的二重积分.

精解 由于D关于x轴和y轴都对称,且在对称点处fxy)的值彼此相等,所以

978-7-111-46013-8-Part02-1019.jpg

图 B.07.3

978-7-111-46013-8-Part02-1020.jpg

其中 978-7-111-46013-8-Part02-1021.jpg

978-7-111-46013-8-Part02-1022.jpg

978-7-111-46013-8-Part02-1023.jpg

将式(2)、式(3)代入式(1)得

978-7-111-46013-8-Part02-1024.jpg

附注 由于D2是角域的一部分,所以978-7-111-46013-8-Part02-1025.jpg也可以用极坐标计算,具体如下:

978-7-111-46013-8-Part02-1026.jpg

本题的计算方法见提高篇12.

(19)分析 作辅助函数Fx)=fx)-gx),则欲证的问题成为:(Ⅰ)存在η∈(ab),使得Fη)=0;(Ⅱ)存在ξ∈(ab),使得F″ξ)=0.显然需两次应用罗尔定理.

精解 (Ⅰ)作辅助函数Fx)=fx)-gx),显然Fa)=Fb)=0.此外存在cd∈(ab),使得fc)=fd)=Mfx)与gx)在[ab]上的最大值).如果cd,则Fc)=fc)-gc)≥0,Fd)=fd)-gd)≤0.于是由零点定理(推广形式)知,存在η∈[cd]或[dc],使得Fη)=0.如果c=d,则可取η=c.从而有fη)=gη)(η∈(ab)).

(Ⅱ)由(Ⅰ)可知,在[ab]上有不同三点aηb,使得Fa)=Fη)=Fb),并且Fx)在[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所以对Fx)在[aη]和[ηb]上分别应用罗尔定理知,存在ξ1∈(aη)和ξ2∈(ηb),使得F′ξ1)=F′ξ2)=0.此外,F′x)在[ξ1ξ2]上可导,所以再由罗尔定理知,存在ξ∈(ξ1ξ2)⊂(ab),使得F″ξ)=0,即f″ξ)=g″ξ).

附注 (ⅰ)零点定理有各种推广形式,例如:

设函数fx)在[ab]上连续,fafb)≤0,则存在ξ∈[ab],使得fξ)=0.

设函数fx)在[a,+∞)上连续,fa)·

978-7-111-46013-8-Part02-1027.jpg,则存在ξ∈(a,+∞),使得fξ)=0.

(ⅱ)罗尔定理也有各种推广形式,例如:

设函数fx)在[ab]上连续,在(ab)内二阶可导,且fx1)=fx2)=fx3)(其中ax1<x2<x3b),则存在ξ∈(ab),使得f″ξ)=0.

设函数fx)在[ab]上连续可导,在(ab)内二阶可导,且f′ξ1)=f′ξ2)(其中aξ1<ξ2b),则存在ξ∈(ab),使得f″ξ)=0.

本题的有关内容与证明方法见提高篇04.

(20)分析 令t=x-1,将978-7-111-46013-8-Part02-1028.jpg展开成t的幂级数即可.

精解 由于

978-7-111-46013-8-Part02-1029.jpg

所以978-7-111-46013-8-Part02-1030.jpg-2<x-1<2,即-1<x<3).

附注 将函数fx)展开成x-x0的幂级数的步骤如下:

(ⅰ)令t=x-x0,记φt)=ft+x0).

(ⅱ)将φt)表示成常用函数的线性组合,或常用函数的积分上限函数,或常用函数的导数,这里线性组合的系数可以为常数或t的正整数幂,而常用函数是指eax,sin ax,cos ax,ln(1+ax),(1+axμ(其中a是常数).

(ⅲ)将φt)中的各个常用函数用对应的麦克劳林级数代入,通过幂级数的代数运算或分析运算,算出φt)的关于t的幂级数展开式,其成立范围为代入到φt)的各个麦克劳林级数的收敛域的公共部分,记为-R<t<R.

(ⅳ)将t=x-x0代入φt)的幂级数展开式,就将fx)展开成x-x0的幂级数,其成立范围为-R<x-x0<R,即x0-R<x<x0+R.

本题的有关内容及计算方法见提高篇14.

(21)分析 将所给线性方程组与方程联立构成新的线性方程组,由此,问题变成新的线性方程组有解时,计算a的值及所有解.

精解 由所给线性方程组及方程构造线性方程组

978-7-111-46013-8-Part02-1031.jpg

对它的增广矩阵978-7-111-46013-8-Part02-1032.jpg施行初等行变换:

978-7-111-46013-8-Part02-1033.jpg

978-7-111-46013-8-Part02-1034.jpg

由于式(1)有解(即所给线性方程组与方程有公共解),所以rA)=rA)(A是式(1)的系数矩阵).由此得到(a-1)(a-2)=0,即a=1,2.

a=1时,式(1)与方程组

978-7-111-46013-8-Part02-1035.jpg

同解,所以式(1)的解,即所求的公共解为

x1x2x3T=C-1,0,1)TC是任意常数).

a=2时,式(1)与方程组

978-7-111-46013-8-Part02-1036.jpg

同解,所以式(1)的解,即所求的公共解为

x1x2x3T=(0,1,-1)T.

附注 线性方程组

A1x=b1A2x=b2

(其中A1A2分别是m1×nm2×n矩阵)有公共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方程组

978-7-111-46013-8-Part02-1037.jpg

有解.

本题的有关内容与计算方法见提高篇18.

(22)分析 (Ⅰ)记fλ)=λ5-4λ3+1,则B的所有特征值为μ1=fλ1),μ2=fλ2),μ3=fλ3).于是只要算出A的特征向量,即能得到B的所有特征向量.

(Ⅱ)利用B与对角矩阵正交相似算出B.

精解 (Ⅰ)由于1=A5α1-4A3α1+α1=15·α1-4·13·α1+α1=-2α1,且α10,所以α1B的对应特征值-2的一个特征向量.

B=A5-4A3+E,记fλ)=λ5-4λ3+1,所以由A的特征值为1,2,-2得B的特征值为μ=f(1)=-2,f(2)=1,f(-2)=1.

B的对应μ=-2的全部特征向量为Cα1=C(1,-1,1)T(其中C是任意非零常数).

B的对应μ=1的特征向量为x=(x1x2x3T,则由A是实对称矩阵知B是实对称矩阵,所以有

α1·x=0,即x1-x2+x3=0.

它的基础解系为α2=(1,1,0)Tα3=(-1,0,1)T,所以B的对应μ=1的全部特征向量为

C1(1,1,0)T+C2-1,0,1)T=(C1-C2C1C2T

其中C1C2是任意不全为零的常数.

(Ⅱ)为了构造正交矩阵Q,将α1α2α3正交单位化.显然只要将α2α3正交化即可.

η2=α2=(1,1,0)T

978-7-111-46013-8-Part02-1038.jpg

然后单位化:

978-7-111-46013-8-Part02-1039.jpg

978-7-111-46013-8-Part02-1040.jpg(正交矩阵),则978-7-111-46013-8-Part02-1041.jpg,所以

978-7-111-46013-8-Part02-1042.jpg

附注 B也可以按与978-7-111-46013-8-Part02-1043.jpg相似的方法计算,具体如下:

P=(α1α2α3),则978-7-111-46013-8-Part02-1044.jpg,所以只要算P-1即可得978-7-111-46013-8-Part02-1045.jpg978-7-111-46013-8-Part02-1046.jpg

但是,在计算实对称矩阵B时,以构造正交矩阵Q,并且按978-7-111-46013-8-Part02-1047.jpg计算为宜.

(23)分析 (Ⅰ)对fxy)在D1={(xy)|x>2y}上积分即可得到PX>2Y).

(Ⅱ)利用公式978-7-111-46013-8-Part02-1048.jpg计算fZz).

精解 (Ⅰ)记D={(xy)|0<x<1,0<y<1},D1={(xy)|x>2y},则DD1如图B.07.4a阴影部分所示.于是

978-7-111-46013-8-Part02-1049.jpg

978-7-111-46013-8-Part02-1050.jpg

图 B.07.4

978-7-111-46013-8-Part02-1051.jpg

其中 978-7-111-46013-8-Part02-1052.jpg

978-7-111-46013-8-Part02-1053.jpg

fxz-x)仅在图B.07.4b阴影部分取值为2-z,在xOz平面的其他部分都取值为零.所以由图可知

978-7-111-46013-8-Part02-1054.jpg

附注 应记住以下结论:

设二维随机变量(XY)的概率密度为fxy)(-∞<x<+∞,-∞<y<+∞),则随机变量Z=aX+bY+c的概率密度为

b≠0时,978-7-111-46013-8-Part02-1055.jpg

a≠0时,f978-7-111-46013-8-Part02-1056.jpg特别地,有

随机变量Z1=X+Y的概率密度978-7-111-46013-8-Part02-1057.jpg,随机变量Z2=X-Y的概率密度978-7-111-46013-8-Part02-1058.jpg

本题是综合题,其有关内容及计算方法见提高篇21,23.

(24)分析

(Ⅰ)计算EX,令978-7-111-46013-8-Part02-1059.jpg算出θ的矩估计量.

(Ⅱ)计算978-7-111-46013-8-Part02-1060.jpg即可得知978-7-111-46013-8-Part02-1061.jpg是否为θ2的无偏估计量.

精解 (Ⅰ)因为

978-7-111-46013-8-Part02-1062.jpg

所以,由矩估计法,令978-7-111-46013-8-Part02-1063.jpg,即978-7-111-46013-8-Part02-1064.jpg解出θ,即得θ的矩估计量为

978-7-111-46013-8-Part02-1065.jpg

(Ⅱ)由 978-7-111-46013-8-Part02-1066.jpg

978-7-111-46013-8-Part02-1067.jpg不是θ2的无偏估计量.

附注 题解中不必算出DX的值,现在作为练习具体计算如下:

DX=EX2-EX2,(1)

其中 978-7-111-46013-8-Part02-1068.jpg

将它们代入式(1)得

978-7-111-46013-8-Part02-1069.jpg

本题的有关内容与计算方法见提高篇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