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石屏

赵石屏

幼儿园小学的跨度为什么衔接起来那么困难呢?因为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中心的,但是小学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家长要让孩子在作息时间上做好准备。读幼儿园时,孩子去晚一点,好像没问题,但读小学后就不可以迟到了。读小学后,有的孩子早晨经常会起不来,而有的孩子会害怕迟到,晚出门两分钟,他自己就比家长还焦虑。孩子是在用自己的情绪去适应学校的要求。他也想表现好、不迟到、学习好,所以实际上孩子有的时候比家长还焦虑,但是家长可能会忽视这一点,只顾着自己的教育

除了要适应作息时间的变化外,孩子还要适应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孩子在一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学说话,学的是口头语言,所以幼儿园里面有些孩子,口齿非常伶俐,而且还声情并茂。有一次我听到一个四岁女孩给她姥姥说:“姥姥你别打我嘛,你抱抱我好吗?”这么小的孩子就会以情动人了。但是到了小学,书面语言是重点。要学好书面语言,首先要识字。所以六七岁的孩子,他每学期要学几百个字,到二年级末的时候,就能够进行基本的读写了。这个时候他才开始使用书面语言。对孩子来说,使用书面语言的困难是很大的。他不光要会写,还要会听、会说、会读。为什么听说读写都要会呢?因为只有听说读写都会了,他才会用。所以这个学习的过程至少要持续到小学高年级,而且四年级是一个坎。四年级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这个坎是很大的一个坎。孩子要迈过这个坎,需要家长帮助。他说得好,但是不一定写得好;他认得字,但是不一定会用。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在孩子识字以后,要让他把字放在一个词语里面去理解。为什么要把字放在一个词语中去理解呢?因为一个词语才是一个概念,我们最后用的都是概念。那么有了概念之后,这个概念他是不是懂了呢?这时家长就要让他造句,用这个词来造句。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一个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很难。所以我经常跟家长说,最好让孩子用口语来造句,但是不要一天到晚都让他造句。比如全家一起郊游时,在某一个合适的场景下,有个词恰好“跳”出来了。这时,家长就可以让孩子用这个词说一句话。这句话不一定要有定语、状语和补语,只要有主语、谓语和宾语就够了。他会说,到他需要写的时候才会写。这样的练习是小学中年级孩子学习的一个重点。但是现在我看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造句了。现在因为很多家长朝前赶,所以老师也被迫要朝前赶。但我认为,一年级就让孩子练习造句不太合适。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适应困难外,孩子还有第三个适应困难,就是要适应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变化。比如孩子还在掰手指数数的时候,要依赖具体的手指,有的时候自己的十个手指不够,加上妈妈的十个手指也不够,还需要爸爸把手伸出来才能数完。这种数数的方式就属于具体思维方式。但是人类之所以可以突飞猛进发展到现在,就是因为有抽象思维。所以家长应该促进孩子发展抽象思维,尽量地促使他脱离手指、小棒、玻璃等具体的东西。但是具体的思维又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比如“三”。谁真正见过“三”呢,都没见过!我们看到的是三个人、三个苹果、三辆车等。“三”是抽象的,就是在大脑里面可以把握的。它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孩子需要用这个符号来运算。随着智力的发展,孩子越来越需要抽象思维。而好多孩子就是在这个问题上被困住了,他的抽象思维没发展起来。

另外,我觉得孩子的理解力很关键。因为老师讲话、布置作业都是在用语言操作,而孩子的理解力是有限的,有些孩子可能听不懂老师的话。像我的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常跟她说:“你要专心听讲啊。”她连连点头。放学回来之后,我问她:“你今天专心听讲了吗?”她说:“我很专心的。”我又问:“老师讲的什么?”她回答:“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