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咏梅
家长在孩子整个成长的过程中有几句话其实说得挺蠢的,但是又总会无意地说出。比如孩子有一个言行不合家长的意,家长就会这么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呀?”孩子的大脑控制情绪的那一部分叫前额叶,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成熟。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孩子会有很多我们俗称“不过脑子”的言行。这是正常的。你问这句话的时候,孩子的大脑中也会升起一个问号:“我怎么知道我会这样呢?”家长无意说出的还有一句话是:“你怎么就不跟学得比你好的人比呢?”孩子拿回成绩单以后,都会有一句自我保护的话:“我后面还有好几个呢。”其实我也犯过这个错误。后来我学习了一些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后,才知道我这句话错在哪。其实孩子比你还想成为卓越的“我”,孩子比你还想变得更优秀,他只是力所不能及,他只是做不到。他不需要你再责备他了,不需要你再给他定论了,他只需要你的支持和鼓励。跟青春期的孩子说上面那两句话是很有杀伤力的。
青春期是一个负重的时期。孩子读书是很累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家长心里明白就行了,我不建议家长口头上还经常说。比如,孩子回到家就说“累死了”,而你马上就把他的书包接过来说:“哎呀,儿子累死了,要不要喝水?”这样就会让他产生一种想法:“我读书很不容易,所以你不要惹我。我随时会发飙的。让我做家务,你想都不要想。我读书已经够累了。”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念。
女儿上了高中以后,我常跟她说:“将来你读什么学校,在我看来都一样。无论你上清华或北大,还是上我们家附近的一个什么职业学校,在妈妈心目当中你的地位都没有打折。如果你考上了清华或北大,你就去过你的人生。如果你将来要出国,我就忍痛做空巢老人。如果你就上家附近的职业学校,那么我也很开心,因为你每天都可以回家吃饭。”我是真的从内心深处觉得我不用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因为当初也没有人为我规划,告诉我一定要如何做。我当初就喜欢当老师,跟我的老师说我想当老师。我的老师就说:“你要当老师,那就考北师大呀。”所以我就听老师的话,去读了北师大。我觉得我的条件没有我女儿的条件好,我今天的成绩还可以,所以她将来应该不会太差。因此,我从来不强调她学习好累,相反地,我一直在弱化她的这种感觉。
在这里我想再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我有一个很要好的邻居。她的女儿自从上了高中,我就不太见她下楼散步了。我们都要遛狗,本来经常可以碰得到的。这孩子从高一就绷紧了弦,进入了高考备战状态,所以我就很少见到她了。那天我下班晚了点,回来时就看到她跟她妈妈在散步。她妈妈见到我,急忙说:“杨老师,我们终于碰到你了。你快来给她做心理辅导吧。她要崩溃了。明天她就要参加高考了,所以这会非常焦虑。”我说:“怎么啦?”女孩说:“我怕考不好。”我想她妈妈及其他家人可能已经把该说的话全说完了。大家想想我应该怎么给这个孩子减压。我知道这个孩子的性格比较软弱,也容易焦虑。当时小区里有几个快递员在送快递,还有几个清洁工在扫地。我突然有了灵感,就对她说:“欣然,你跟这些快递员相比,跟清洁工相比,你除了会考试,你还会啥?你12年来就只会这一件事。所以你想把这事考砸了也不容易。你能上北大或清华吗?上不了,对吧?反正你也不上北大或清华,你就正常考。如果你觉得你会考得很差,那么你也是个‘奇葩’,因为你12年来就只习得了这点本事。”我觉得我这样说反倒让她把心理上的压力释放了。然后我又问她:“卷子发下来后,有些题你不会做,你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她就哭了,说:“别人都会做。”我说:“那你就上当了。阿姨是老师。老师出题就是要出有一点难度的题。其实有的题谁都做不出来,但是这道题能选拔出一些优秀学生。什么是优秀学生,就是心理素质好的学生。那道题其实你们谁都不会做,但是有极少数学生就会认为:‘我不会做,别人也不会做。’这些学生就会脱颖而出。但你这种学生就会被淘汰,因为你上了老师的当了。老师就是要淘汰你这样心理脆弱的人。”于是她就不哭了,开始思考我说的话。其实当时我不知道我这几句胡说八道的话有没有作用。过了一段时间分数出来后,她妈妈欣喜若狂地给我发了一长段微信信息,说:“我女儿几次模考成绩都在北京市文科1000到1700名,但她这次高考成绩是北京市360多名。那天晚上回来,我们家欣然就像‘学霸’附身了,立刻就对自己充满信心。”我分享这个案例就是想告诉各位家长,不要高估孩子的能力,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因为他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是可以逼出一些能量的。如果你口头上总是对孩子说“好累啊”,那么他比你软得更快。你一定要让他意识到,作为同龄人,他有机会参加高考是他的幸运。我们家整个的基调就是“享受高考”,所以我女儿在高中阶段每天不间断的事情就是搞卫生。我心里明白,高考是挺重要的,但是我一直口头上跟她说:“高考不就是12年中的最后一次大考试吗?你都考了12年,除了考试还会干吗?”我的目的就是淡化她对高考的紧张意识。但是当孩子遇到了挫折,遇到了一些情境的时候,家长还是要鼓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