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公林

侯公林

每个家长看到孩子逆反,都会觉得这是不可接受的。然后家长都会说:“你看我的孩子就是逆反。我让他这样做,他偏不这样做。”孩子有两个反抗期,一个是3岁左右,一个是14岁左右。第二性征成熟后,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了。但是家长自己并没有成长,总认为:“你得按照我们告诉你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你不能有挫折,因为我们舍不得。”其实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在试错当中不断地成长的。如果家长不让孩子有挫折,就会导致孩子没有办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孩子的有些方式可能是错的,但即使是错的,家长也要让他试一下,这样才能让他成长。所以,家长要正确地认识逆反。家长看到孩子逆反的时候,应该感到高兴而不是感到很痛苦,为什么?因为孩子已经在思考用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了,他在成长。

还有另外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家长经常跟孩子说“你好好学习”,但是只跟他说好好学习是没有用的。就像我回到家,要是有人跟我说“你要好好工作,你要努力工作”,那我就会想:“我什么地方没做好,你具体告诉我。”家长跟孩子说“好好学习”,孩子会认为家长是在给他压力。

我刚才听到有专家谈到陪伴的问题。我觉得陪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家长把陪伴作为一种负担。其实家长没有想到,你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我小时候是在我外公外婆身边长大的。我做作业时,我外婆就坐在旁边陪着我,有时候织毛衣,有时候做别的事情。所以到今天为止,我想到的非常美好的时光,都是小时候和外婆在一起的那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家长陪伴孩子的这个过程,其实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他的记忆当中很温馨的部分,很多都来自这种陪伴。如果家长经常在孩子写作业时拍桌子,拍完以后,孩子就会认为做作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孩子以后想到的跟你一起经历的事情都会是痛苦的事情。这肯定不是家长想给孩子留下的印象。

我常跟家长说要读懂孩子。很多家长就会问我:“你说我应该表扬他,还是应该批评他?应该怎样批评?”其实从心理学行为主义的角度来说,所有孩子的优秀都是表扬出来的,没有一个优秀的孩子是打出来的。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得很好,家长就可以告诉他:“你在这方面很有能力,很强,你可以继续努力。”我在教书的时候当过一届班主任。对于那个班里面最差的同学,我一直跟他说,他在某个方面是最好的,是最优秀的,他是我看到的在这方面最好的,我很喜欢他。后来他考上了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所以家长在学着读懂孩子的时候,首先要知道他在想什么,这是很重要的;然后要从他的角度去思考,而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家长要珍惜跟孩子一起度过的这一段美好的时光。孩子18岁以后,家长就很难拥有这样的时光了。就像我,我现在想跟我女儿聊天,她也不愿意跟我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