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瑛

徐 瑛

我们学校本身也在做生活教育。其实在孩子适应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自理能力。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学校一年级的一个学生,他在学校里边是不上厕所的。有一天他的妈妈非常焦虑地跑到我这儿跟我讲:“你们能不能把校服裤子的系绳这个环节改成松紧带?不要用绳子。”其实校裤本身就有松紧带,但也带了一根绳子。为什么这么设计呢?因为每个孩子的身材不一样。胖的孩子就不需要系绳,而瘦的孩子腰细细的,需要有根绳子,否则系不紧裤子。我问那个孩子的妈妈:“你让去掉绳子的原因是什么呢?没有家长提过这样的要求。”她说:“我儿子昨天放学后刚进家门,就尿在裤子上了。他不会系裤绳,他担心上了厕所之后,没法系裤绳,然后裤子会掉下来。所以他一天都憋着尿,也不喝水。”我不能想象这个孩子在尿急时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和生理上的不适。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我们还发现有些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午餐就餐的时候挑食,这个不吃,那个也不吃,晚上回到家里就拼命吃爱吃的,甚至有孩子要求爸爸妈妈每天中午要烧好他爱吃的菜,送到学校里给他吃,因为他拒绝吃学校的午餐。

我前面讲的两个例子只是一部分个案。各种各样的个案其实都是存在的。有些个案我们发现了,因为太突出了,但有些个案可能是潜在的,我们还没有发现。那么我们试想,在这样一种生活自理能力缺失的状态下,孩子如何能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呢?这种情况我们很多老师和家长可能都没有关注到。

我再谈一谈和孩子交流的问题。那天我去听我们学校一个一年级语文老师的课。老师声情并茂地上课,对孩子提了一个朗读要求:“孩子们,用你们饱满的声音来朗读这篇课文。”我事后点评的时候,就问这个老师:“一年级的孩子懂什么叫饱满吗?你告诉我,饱满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说孩子听得懂的话。我们要假想自己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对于孩子的父母,这个意识特别重要,否则亲子沟通就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父母说的话孩子听不懂,孩子要表达的意思父母听不明白。所以了解孩子的身和心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