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强

吴惠强

为什么要提“会要求”?各位家长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就是这几年很流行的,“静待花开”。“静待花开”其实现在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都会发,因为大家都认可。但请大家注意,我曾经对它做过一个分析。“静待花开”为什么会出现呢?21世纪初的时候,大家都很急躁,在教育上产生了一种社会性的浮躁。当时有句话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大家发现起跑线很难画,是在孩子进小学后画,还是在孩子进幼儿园后画,或者在孩子刚刚出生时就要画?后来又有人说,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个马拉松式的长跑。在马拉松比赛发令声响之前,一大堆人在起跑线后排成一个方阵,甚至有的人排在几十米以外,但排在后面的人也没觉得他吃亏了,因为这是长跑,是马拉松。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前提下,有人提出要“静待花开”,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因为静待花开是尊重花生长的规律,而孩子的成长也有规律。另外,我还想讲一个观点,就是家长不仅要做一个静静等待的人,还要做一个积极引导的人。有些习惯我们的孩子原来不懂,因此家长可以告诉他该怎么待人,该怎么打招呼,客人来了他该怎么办。家长教过以后,孩子慢慢就懂了。这不就是一种进步吗?行为习惯在改变了,这不就是一种进步吗?所以,教育对人的发展是有作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静待花开”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固然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但不能任由孩子自行发展,应积极引导孩子,给孩子提出合适的要求。

现在家长会有这样的特点:小学开家长会,一个班有40个孩子,但家长来了50个,因为有些孩子的父母亲都来了。到了初中,甚至到了高中,去开家长会的家长可能就少了,因为家长们觉得孩子已经定型了。其实孩子的发展有差异性。有些孩子个子高,有些孩子个子矮;有些孩子学语文一学就到位,有些孩子学数学马上就很灵光。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所以家长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要认识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对有差异的孩子,我们要施加有差异的教育,施加有差异的引导,给孩子有差异的要求。有人会说:“那不行。如果这个差异慢慢放大之后,我的孩子不是进不了最好的学校了吗?”家长要注意:你给孩子提的要求如果是适当的,他可能慢慢地就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你给他制定的目标是适合的,才能推动他更好更快地发展。而你要追求的结果不是他一开始能发展多少,而是最后他能达成多少。所以我觉得并不是你给孩子提了很高的要求,就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刚才大家讲到惩戒不等于打。当然有人会说:“打一顿的效果是很好的,打了以后孩子看到我时眼神都不一样。”但你要注意,打骂的效果是会递减的。第一次打很灵,大概也有用。第二次打,一个礼拜有用。第三次打,三天有用。第四次打,当天有用。第五次打,就没用啦。孩子到时候就会说:“你打吧。你打死我好了。我是不是你亲生的?”所以这个效果是会递减的。打肯定不是教育方法,甚至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当父母处于情绪很急躁的状态时,教育注定就是失败的。所以高明的人提醒“冷静三分钟,待冷静下来,再想想自己该怎么办”是非常正确的。我还要提醒大家,每年的4月30日是一个节日,叫世界不打小孩日。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个节日。几年前一个记者跟我说:“吴老师你知道吗,4月30日是个节日。”我问他是什么节日,他说叫世界不打小孩日。然后他说:“国际上竟然有这样一个节日。你作为家庭教育的专家,你能不能告诉大家应该吸取些什么教训?”当时我开玩笑说:“第一,打孩子的人肯定很多,不然国际上不会专门设立一个节日,对不对?第二,不打孩子是方向。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已经施行了,所以现在家长打孩子会涉及犯不犯法的问题了。”

我想问一问在座的各位家长,如果有两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放在你面前,你会选择读哪一本?第一本书是这样写的,先列举一个问题,比如“你的孩子早上不肯起床怎么办”,然后在下面给出相应的对策。很多家长跟我说:“吴老师,我们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书。这样的书放在家里,万一孩子出现书中提到的相似的状况,我就照着做。”第二本书是向你介绍处理的经验的。比如刚才朱老师介绍的经验。她的孩子把玩具小汽车扔下去之后,她是怎么做的?她当然很恼火,但她没有表现出来,因为孩子不会明白她为什么会恼火。其实她后面做的事就是让孩子体验,而这种体验就是一种教育,孩子也因此知道那个行为就是错误的。

有时我也在想,怎样做智慧型父母。如果只谈做成功的父母,那么我们可能只关注怎么教。但是如果要做智慧型父母,那么我们不仅要关注怎么教,还要进一步关注孩子的体验。我们在教之前,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还要考虑第三步。第三步是什么?就是实践。第三步做完之后,我们还要做第四步。第四步是对我们的行为,对我们的家庭教育行为先进行反思,反思之后再去改进。所以我想,智慧型父母考虑的问题会更多一些,会考虑得更周全一点。有的父母看到别人举的案例时,马上就会想:“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这样做的效果怎么样?如果我用他的方法来教育我的孩子,会有怎样的一个效果?”这就是反思,这样的父母就是智慧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