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剑
2025年11月02日
张 剑
实际上在心理学上有这么一个解释:人之所以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会很生气、很愤怒,实际上是因为他想掩饰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当下这样一个局面的事实。因此,他会控制不住自己这种焦躁的、愤怒的情绪,然后把它溢于言表。孩子在我们面前处于弱势。其实我们将心比心,如果我们跟比自己强势的人在一起,是不是一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可以毫无顾忌地爆发出来,或者想骂就骂、想打就打?我想应该是不可以的,尤其是当我们面对上司的时候,即使我们觉得不开心,可能有委屈,但我们仍然会克制自己。那为什么我们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得那么暴躁呢?就是因为孩子属于弱势群体,而我们当时为所谓“熊孩子”做出来的“熊事情”而感到非常愤怒,一时之间觉得孩子惹了麻烦或者影响了我们的面子。实际上,我们用这种责备、打骂的方式去惩戒孩子也是一种弱者的表现。我们更该想一想孩子出错的原因是什么。刚才朱老师提到她的儿子从高空抛玩具小汽车的事。可能在此之前,朱老师的儿子并不知道从高空抛物会造成怎样一个后果,因为在他的生活经验当中没有这么一件事情,所以他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朱老师在事后用跟孩子交心的方式,用弹性的方式来补救,让孩子认识到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行为。所以有时候孩子犯错不是他真的故意犯错,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这是错误的。我儿子有时候就跟我说:“妈妈,下课的时候我是想去小便的,可是我一跑到外面看到小朋友们在玩,我就忘记了,我就跟他们一起玩了。上课铃一响,我才想到我没有去小便,但是我想想我还是要去小便,所以我就去小便了,结果迟到了,进教室后就被老师批评了。”孩子小的时候还不能做到完全自律和自制,所以我们家长要分清楚孩子犯错误的原因,然后再有技巧、有目的地去帮助他纠正错误。其实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惩戒,而是帮助他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