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娟

李婧娟

我不赞成给男女生之间正常的交往贴标签。我宁愿用这样的话来表示:其实他们就是在进行异性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探索。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向成年人过渡,第二性征已经出现了。孩子会因此觉得“我现在是个真正的男人了,或者我现在是个真正的女人了”。成年人的生活里所有的事情,他都会好奇地去想,或者都会好奇地去探索,都会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社会人,他就是一个逐渐成熟的、立足社会的,能够跟各方连接的人,因此他当然要在青春期学习怎么跟异性相处。

林文采说:作为一个人,他天生就像一颗种子一样,会开出“五朵金花”;只要给他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五朵金花”就会自然绽放。其中一朵就是爱的能力。

在青春期,孩子当然要去尝试怎么爱别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他已经充分地得到了爱的满足,那么他去爱别人的时候也会非常得体地、适当地爱。当然,如果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爱,那么他也会去爱别人,但这个时候的爱可能就变成了一种控制和吸附。所以在这一时期,孩子自然跟异性交往,对异性有好感,都是正常的。回想我们自己在青春期时,有没有过这种对异性的好感:多看某人两眼,或者对某个人特别感兴趣?我想大部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那既然我们有,为什么不允许孩子有呢?

孩子现在的很多表现,家长自己在青春期也有过,但是家长往往忘了自己是怎么过来的,然后就用今天的这一套理念去要求孩子,这时冲突就出现了。其实对于很多事情,家长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突破安全的底线,或者道德伦理的底线,我甚至就认为无为而治可能是一种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