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郁香

韩郁香

在实践当中我感受到,家庭其实是具有力量的。如果家庭给予孩子消极的力量,孩子的伤痛就会越来越大;如果家庭给予孩子积极的力量,孩子的伤痛就会越来越小。所以在实践工作当中,我们也常深入了解家庭,近距离走进家庭。对于学校的工作而言,给予家庭力量和帮助是很重要的。

我经常听到父母谈论孩子做作业的问题。其实千家万户都在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每天下午孩子们放学回家后,我在办公室就会想,在晚上6点至8点这个时间段,有多少个家庭因为作业而鸡飞狗跳。原本孩子高高兴兴地放学,父母高高兴地下班,可是就是因为作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变得不健康、不科学。父母大呼小叫让孩子做作业,而孩子就是无动于衷。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感到很焦虑。很多父母总是自以为是,认为:“我是家长,我要你做作业是天经地义的。”当孩子不听从这样的指令,或者不去完成的时候,父母的这种焦虑就会升级为愤怒,紧跟着孩子的恐惧也会升级。父母总想解决问题,但又无法解决。所以整个家庭就处在这样一个极端紧张的气氛之中,家庭的良好氛围完全被破坏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感觉总是无助的。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父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孩子提出要求,而孩子不是发自内心地认为“我要做作业”。父母之所以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因为父母不知道孩子的需要。关于孩子不做作业,有不少父母到校咨询过。其实,完成作业、打扫房间、吃饭等事情不是父母的事情,而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可是父母往往把这些事情主动拉到自己的身上来,觉得“这些都是我的事情。我要你做作业,要你打扫房间,要你好好吃饭,都是我的责任”。因此在指导的过程当中,我们通常会告诉父母,不妨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比如孩子回来了,今天有很多作业,语文、数学和英语……那么父母不妨问问孩子今天这些作业要做多少时间,他打算吃饭之后做作业还是先做作业。父母不一定要让孩子一回家就做作业,可以让他先休息一下。我们作为成年人,有的时候一天工作完回到家都觉得很累,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其实也是很累的,所以父母要带着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做作业这件事情。父母可以征询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说“我想先吃饭,休息一下,因为我饿了,然后我再做作业”,那么父母完全可以同意。而且父母问孩子“今天的作业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也是在和孩子沟通商量。父母这样做才是真正地站在一个和孩子对等的位置上。许多孩子的父母常常说:“我是为他好。我是因为爱他、尊重他,我才要他做作业的。”我知道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其实有时候父母真的没有尊重孩子。大人和孩子是不一样的,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父母真的需要把自己和孩子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来和他商量这件事情。父母这样尝试以后,孩子得到了尊重,他就会觉得“我有能力,我能对自己负责,我可以完成自己的事情”,而且清醒地认识到“做作业不是妈妈的事,是我自己的事”,于是孩子就会主动去完成作业。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到孩子的手中,因为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完成当下的任务,从长远来看,其实也能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他未来生活需要的一种重要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