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公林
父母对孩子是有监护权的。这个监护权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我前段时间到农村去做家庭教育调研的时候,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大量的留守儿童是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的。这些儿童中很多有情感方面的障碍问题,为什么?因为他们跟祖辈之间的情感和跟父母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缺位,那么孩子的情感是不完整的。作为父母,如果不承担对孩子的教养责任的话,和孩子的关系是会疏远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在教孩子的时候基本上是溺爱的,他们不可能替代孩子的父母来承担那种教育的责任。所以,父母是不能缺位的。如果父母把孩子交给祖辈来照顾,那么对孩子来说,他都是跟祖辈进行情感交流,有一天他在心里找爸爸妈妈的时候,就会找不到,而父母也找不到跟孩子在一起的那种很美好的时光;孩子能想到的只有“碎片”,就是爸爸来了、妈妈来了。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孩子跟父母不亲。
孩子去上学,父母常常会说:“你的成绩一定要好。”孩子就会想:“成绩好是什么呢?可能就是让爸爸妈妈高兴。”他可能会认为:他的成绩好,爸爸妈妈就高兴;他的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就不高兴。那么如果他实在读不好,他可能就选择不读了,因为他认为爸爸妈妈是不会喜欢他的,爸爸妈妈只喜欢成绩好的孩子。
刚才韩校长在说积极的教育。我认为父母在给孩子制定目标时,如果孩子能说出他喜欢做什么,那就太好了。这是很重要的。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在厦门大学只读了一年就退学了。他说他读不下去,要改学美术。孩子认为他要去学美术,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他今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孩子说他想当医生,父母就可以说:“好啊,你以后可以报考医科大学,将来做一名仁医。”如果孩子说他要当一名海军,父母就可以说:“当海军挺好啊,你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奋发图强。”让孩子有一个目标,这是很重要的,这就是积极的教育。孩子有了目标,就能知道他读书是为了什么,而不只是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
这里还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些家长经常会跟孩子说:“你看××哥哥多好,他考上重点高中了。你看××姐姐,她考上很好的大学了。”在父母这样说的时候,孩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父母是希望孩子向优秀的哥哥姐姐学习,孩子则会这样想:“你喜欢他,不喜欢我。”所以有时候我们想读懂孩子,真的就需要用他的思维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