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玥
在谈到“沟通”这个话题时,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我和我的孩子今天花了很多时间沟通,但是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或者有的时候还会有这样一种状态,就是越沟通越难,甚至走进死胡同。”那么怎样让我们的沟通能够达到效果呢?作为一名一线班主任,其实在我平时的工作当中,我时常反思,也时常用我的眼睛去观察各位家长,向家长学习。在这里,我想抛出三个沟通的小技巧。
第一个沟通的技巧就是化繁为简。繁就是繁琐,简就是简单。相对而言,学生是一张正在不断丰富内容的“白纸”,而家长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包括自己的一些经验体系,可以说是一张“经验网”。这两者其实是不对等的。那么当家长想把自己的意思适时地传达给孩子时,真的能够实现百分之百没有损耗吗?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家长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然后运用自己所有的知识、自己所有的经验全方位地去论证,尽量做到逻辑严密、科学严谨。可是,孩子能理解家长要谈的一切吗?可能家长说的确实是这么多年来的心得体会,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人没有亲身体验过,是不能够产生共鸣的。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因为怕孩子忘记,家长通常会把一个点反复地说,从不同角度说。其实这种沟通是容易让人疲劳的。各位家长肯定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更何况本身注意力就不是非常稳定的孩子。因此,针对孩子的特点,我觉得家长可以这样做:第一,把话说得慢一点,因为孩子从听到理解再到内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第二,把话尽可能说得明确一点。把话讲得越慢越明白,对孩子来说可能越有利于他们理解。
第二个沟通的技巧就是化负为正。通常下面这些词家长对孩子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一个是“不”,一个是“没有”。比如,“你今天没有认真听吧”“这个事情你又没有照着我说的去做”等等。其实家长今天指出了这个问题,明天又指出了那个问题,在孩子身上指出了无数的问题之后,最关键的是要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家长往往仅仅停留在指出问题上。所以我觉得正面的词语家长要用得多一点,让孩子知道要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比如孩子迟到了,你可以这样对他说:“你今天又迟到了,但是我发现你今天比昨天早到了两分钟。如果能够把每个动作都连起来做,连得快一点,相信你明天肯定能够更快更早地到学校。”然后家长还可以很巧妙地把希望孩子具备的一些品质慢慢地渗透给他,比如善良、诚实、稳重。稳重,其实我觉得我们在这里可以探讨一下。昨天我的班上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一个男孩子跟一个女孩子开玩笑,他把那个女孩子的橡皮拿过来了,结果女孩子当时号啕大哭。后来她告诉我,这块橡皮对她来说意义非凡。当时所有的人都去帮女孩子指责男孩子,这让男孩子非常不好受。这个男孩子非常要强、要面子,他就一口咬定这块橡皮是自己的,然后还狠狠地在上面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当时解决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先把他单独叫到外面,一句话都没说。他就对我说:“俞老师,是这样的,我就是拿了她的橡皮,只是开个玩笑,但是她弄得我真的下不了台。”于是我说:“要么我把那个女孩叫出来,你跟她单独道歉吧?”当时我认为,如果给了这样一个台阶,很多人肯定都会说:“老师,好的。”但他当时跟我说:“老师,我要进教室,对所有的人说,我没有偷这块橡皮,我只是跟她开玩笑。”我当时非常感动,我觉得我的眼眶都是湿的。尽管这个孩子有点调皮,但他懂得是非,他能够承担责任,所以我就不停地摸他的头,跟他说:“孩子,你太棒了。我觉得你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好孩子。”
第三个沟通的技巧就是化抽象为具体。我们在校门口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送孩子上学,说:“孩子,你今天上课认真一点啊。”可是什么是认真呢?你的“认真”和我的“认真”一样吗?我们的“认真”和孩子心目当中的“认真”一样吗?孩子可能觉得“我今天上课前五分钟坐得很端正,就是认真”,然后忽略了后面的35分钟,回家还会大声地说:“妈妈,我今天上课很认真!”所以在沟通的时候,标准不一样,沟通所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我觉得家长可以把这个标准适当地具体化。具体化的一个方式就是量化。比如家长可以跟孩子这样说:“孩子,你今天上课,和老师目光对视了几次呀?老师在什么时候给了你一个赞许的眼神呀?”家长可以用这样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评定孩子是不是认真。或者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可以操作的步骤,比如说:“孩子你要做好这件事,第一步要……第二步要……”
上面我讲的这三个沟通的小技巧是我个人比较粗陋的意见。我觉得这三个技巧要解决的就是:第一,让孩子听懂你在说什么;第二,让孩子能够接受你所说的;第三,让沟通能够达到一个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