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亦星
我觉得要做一个智慧型父母,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要了解孩子的需求。说到这一点,很多家长会说:“我比谁都了解自己的孩子。”没错,你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生活,你确实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可是,你是不是全面了解了呢?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变化。比如,我家大宝很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喜欢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的孩子,可是他现在已经五年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一些不太肯定的、不太确定的话他就不太敢说了。对于孩子的这些变化,我们就要仔细地从身边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去观察、去了解。
另外,在不同的空间,孩子可能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也许有的孩子在家里是这样,可是到了学校又是另外一种样子。我们学校会举行一些经典仪式活动,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有隆重仪式感的氛围。我们发现,孩子在参加这些活动时的表现和平时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平时感受不到的东西。所以不管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孩子都在不断成长,不断变化。家长平时除了要细心地观察以外,还要多和学校老师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们学校就给广大家长创设了很多交流的平台,我们的老师会经常用QQ、微信、电话、短信等形式来跟家长们进行交流沟通,有时还会约家长面对面地交流。所以家长可以随时跟我们的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家长了解了自己的孩子以后,还要了解孩子的需求。我们说世界上唯一能够影响别人的方法,就是谈论他所需要的,同时告诉他该如何获得。就像今天来到会场的各位家长,大家都是非常想了解家庭教育的,都是有这方面的需求的。我们聚集在这里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启发,这样我们才会有所收获。那么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样的,我们要了解孩子需要些什么。孩子的需要大概有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两种。物质上的需要一般来说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对于物质上的需要,很多家长都能满足,比如孩子达到了某一种要求以后,家长就可以奖励他一个小奖品、小礼物。这些奖品、礼物就是物质上的奖励。那孩子精神上的需要是什么呢?我觉得,孩子精神上更需要的就是自我表现。孩子特别想要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认同,得到同学们的认同。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是一位失去丈夫的普通母亲,在孩子上学时三次经历家长会的一个案例。第一次经历是在幼儿园的家长会上。老师对这位母亲说:“你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也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到医院去看看。”在回家的路上,这位母亲伤心极了,因为全班同学只有他的孩子被老师点名批评了。可是这个母亲非常有智慧,她微笑着对自己的孩子说:“宝宝,今天老师表扬你啦,说你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这句话给了孩子很大的鼓励,于是孩子这天晚上破天荒吃了两碗饭。第二次经历是在小学的家长会上。老师对这位母亲说:“全班有50名同学。在这次数学考试中,你儿子排第49名。”在回家的路上这位母亲又伤心了,可是她这样对自己的孩子说:“儿子,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老师说了,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要能细心些,就会赶上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考了第21名。”她说话的时候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其实儿子心里知道自己考得不好,但是他得到了母亲的鼓励,因此他非常高兴。第三次经历是在初中的家长会上。老师告诉这位母亲:“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他考重点高中有点困难。”这次这位母亲心里却非常高兴,因为她的儿子原来在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老师的评价都不是很好,可是这次老师只是说他考重点高中有点困难,这说明他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高考结束以后,这个孩子被清华大学第一批录取了。可以说在这个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母亲的鼓励至关重要。我们平时一直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鼓励才是成功之母。孩子取得进步并得到表扬,才会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所以家长朋友们,请你们以后不要再对孩子说“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你太笨了”这类的话了。另外,如果他题目做不出来,你也不要说“这么简单的题目,你半天做不出来,你是不是上课没听”这些话了。那么你们应该说什么呢?你们应该对孩子说:“你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把作业做完了。”如果孩子把题目做错了,你们可以这样来鼓励他:“做错了没关系。我知道你很聪明,你再想想。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出来。”希望家长们以后多用这些鼓励的语言去鼓励自己的孩子,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和信心!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学校也同样从鼓励孩子的角度出发,给予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班级里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岗位,需要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学校经常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快乐“二艺”、经典“四礼”、缤纷“六节”等,给孩子们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总之,家长要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并适当引导孩子,而不是强行地灌输。这是做智慧型家长的重要条件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