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十功三法”是外祖父在毕生从事的戏曲教学中不断探索、历经数十年不懈的伏案笔耕,最终以顺口溜式文体呈现的一套教学理论体系。写作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戏曲基本功训练中最根本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做到“三好”——想好、练好、保持好。该书的初稿是外祖父七十岁时完成的,那年我十三岁。少时的记忆里,外祖父常坐在客厅靠窗的藤椅上,为外祖母或者我辈读他的自编口诀。读到特别满意的地方,他会停下来详解一番。初稿成型之后的二十余年间,他不厌其烦逐字推敲、修改,并抄写副本赠给亲友和学生,直到九十高龄时才因眼疾而歇笔。

外祖父的勤勉并不止于纸上谈兵,退休后他依旧热衷于教学,92岁时仍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让长子陪同前往福建安溪为新开设的采茶班学员上课。除了活跃于各地市剧团的教学一线,对家中的晚辈他也寄予厚望,能学、会背的一个也不放过。记得我学外祖父的“梅花·五合双剑”时,他每教一个动作都要先念口诀,再讲解、做示范。练习过程中,他会在一旁用口诀提示动作及要领。等我能够流畅地完成整套动作时,口诀也随之烂熟于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旬,戏曲文化陷入萎靡,地方剧团纷纷解散。身边知晓外祖父写书的人,虽钦佩老人的毅力和才华,但对这书稿是否有“用武之地”并不乐观。可他并不以为然,认定是金子就会发光,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理当世代相传。为了坚守这一信念,他身先士卒、鞠躬尽瘁,为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外祖父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本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使更多的戏曲学子从中受益。因此,我怀揣着无限的敬仰和思念,举全家之力收集和整理了外祖父遗存的手稿、日记、录音和照片,走访其中涉及的人员,并核实、挖掘相关细节,最终将此书呈现。

这里,谨代表外祖父感谢江西高校出版社王维、朱娜、黄静等编辑及全体同仁为此书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感谢为本书写序的单作民先生,他曾帮忙整理手稿,并关注和敦促此书的出版;感谢江西省文艺学校抚州分校(现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曾将该书的部分手稿油印成册;感谢温暖的大家庭中每一位亲人的真心付出和血浓于水的倾情相助。

愿优秀的中国戏曲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汪 媛

二〇一八年九月十二日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