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概念

一、相关概念

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漫长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使用能够影响自己精神活动的物质,其目的就是能够使自己“感觉好一点,痛苦少一点,能力强一点”。事实上,人类的这种“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目前人类社会所面对的绝大多数物质滥用问题就是这种主观追求的客观结果。本节我们介绍与成瘾行为有关的概念。

精神活性物质:又称为成瘾物质或药物。指来源于体外、能影响人类精神活动(如思维、情绪、行为或改变意识状态),并能使用药者产生依赖的所有化学物质。吸食者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获得或保持药物带来的某些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这类物质分为合法(如酒精、烟草、咖啡因等)和非法的精神活性物质(如海洛因、冰毒、大麻等)。

耐受性:是指使用者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后,使用原来的剂量达不到既往效果,必须增加剂量方能获得既往效果,导致使用量越来越大。耐受性将随着停止用药而逐渐消失,机体对药物又恢复到原来的敏感程度,此时若使用原来的剂量,就可能造成严重中毒。

戒断综合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令人痛苦的心理和生理症状,其机制是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所引起的适应性反跳。不同药物的戒断综合征表现不同,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的药物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和体征。戒断综合征的严重程度与所使用物质的品种、剂量、使用时间、使用途径以及停药速度等有关,再次使用所依赖物质或同类物质可迅速缓解戒断综合征。

有害性使用/滥用:在ICD诊断分类系统的有害使用是指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导致健康损害,包括躯体的(如注射毒品导致肝炎)或心理的(如饮酒后抑郁发作等),有害使用常常不可避免导致社会不良后果。

与“有害性使用”类似的概念是《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4)的“滥用”。滥用是一种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导致有临床意义的损害,如不能完成工作、学业或者家务等;反复物质使用可能导致意外损害,如酒后驾车;或者出现法律纠纷;或者人际关系损害等。所以,滥用强调的是社会不良后果。目前DSM-5将“依赖”与“滥用”合并,统称“物质使用障碍”。

依赖综合征/成瘾: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的结果导致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迫性觅药行为。强迫性觅药行为是指使用者不顾一切后果而使用药物,是自我失控的表现。依赖可分为躯体依赖(也称生理依赖)和精神依赖(也称心理依赖)。躯体依赖指反复用药导致的一种适应状态,以致需要药物持续存在于体内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若中断就会产生戒断综合征,躯体依赖常随耐受性的形成而产生。精神依赖指对药物的行为失控、强烈渴求,以期获得用药后的特殊快感,呈现强迫性觅药行为。

成瘾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与学术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的术语,与依赖的概念类似,两者在精神科、神经科等领域可以交互使用。

渴求:是指强烈期望再次获得精神活性物质的效应,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瘾”,也就是对成瘾物质的心理依赖。它普遍存在于药物依赖者之中,使药物依赖者产生无法克制的觅药冲动;同时,药物渴求又是药物依赖者脱瘾治疗后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