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烟草的认识
中医历史上有关烟草的最早记载,出于明代万历年间姚旅所著的《露书》:“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可见,最初人们认为它有一定药用价值。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将烟草收入《景岳全书·本草正要》:“(烟草)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用以治里,善壮胃气,祛阴浊寒滞,消膨胀宿食,止呕哕霍乱,除积聚诸虫,解郁结,止疼痛,行气停血瘀,举下陷后坠,通达三焦。”但也指出“此物性属纯阳,善行善散,惟阴滞者用之,若阳盛气越而多躁多火,及气虚气短而多汗者,皆不宜用”,发现烟草多用、久用会燥热伤阴。
到清代吸烟之风已经很盛行,这引起了我国医家的关注。清代医家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将烟草归为毒药类,发出“卫生者宜远之”的告诫。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烟草“耗肺损血,世人多阴受其祸而不觉”,并列出烟草损害人体脏腑的六种病证。这时的医家都认识到了烟草的危害,并劝诫他人不要吸食,但可能是因为当时鸦片为害甚重,所以众医家对烟草的成瘾性认识不足。赵学敏还在书中记载了友人张寿庄,每日晨起咳吐浓痰,药石治疗无效,后来不食烟,竟然“晨不咳,终日亦无痰唾,精神顿健,饮食倍增”,这是出自医家记载的第一例戒烟的医案。
中医认为,烟草味辛,性温,有毒。功能散瘀消肿,解毒杀虫。用于风湿痹痛,外伤,虫蛇咬伤,疥癣等。外用多煎水洗、捣烂或研末调敷。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烟草全株有毒,小剂量有兴奋作用,可引起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胃肠蠕动增加和腺体分泌量增多等。烟草叶的毒性最大,常引起人的急性中毒,2 g烟草干叶即可使人致死。
点燃后烟草叶为辛燥热毒,性燥热刚烈,芳香走窜,初用会振奋阳气,提神醒脑;过后则壮火散气,出现乏力倦怠、精神萎靡的气虚之证;长期吸食,会使内热亢盛,耗伤人体津液,炼液成痰,血凝为瘀,损伤脉络,痰瘀交结,形成癥瘕;吸食日久身心对烟草会产生依赖性,戒断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