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干预概述
戒烟与其他药物依赖治疗类似,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即通过利用各种条件,纠正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使之最终摆脱烟草依赖。因吸烟者长期使用烟草,可出现情感、思维和生活模式的改变,包括吸烟相关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和行为等。因此,治疗不仅要关注患者的吸烟行为,还要关注他作为社会成员的各方面改变。这些目标都需要通过心理干预与行为矫正来实现。
1.成瘾治疗的基本原则
(1)个体化原则:烟草成瘾患者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患者。因此,治疗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提供与每个患者的问题和需求相关的治疗环境、干预措施和配套服务非常重要。
(2)良好的可及性:患者的治疗动机波动很大,因此治疗应该比较方便和容易获得。当患者有治疗需求时,若不能迅速容易地进入治疗程序,有可能导致丧失治疗动机而失去治疗时机。另外,治疗并非自愿才能有效。研究发现,来自家庭、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督促和压力可帮助患者进入治疗。
(3)治疗方案灵活性:心理社会干预根据患者所处的不同治疗阶段而有不同的侧重点。治疗早期,主要以增加治疗动机、提高患者自信心与自我效能为主;治疗中后期,主要是矫正烟草依赖导致的各种心理社会问题,帮助患者学习各种心理社会技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预防复发。患者在不同的治疗与康复阶段其治疗需求会有所变化,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评估患者的需求状况,并相应调整其治疗方案。
(4)治疗的长期性:足够的治疗时长对于治疗至关重要,具体的治疗时间取决于患者的病情需要。对大多数患者而言,3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治疗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另外,成瘾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需要经历多次治疗。在治疗期间甚至戒烟成功之后,复吸都可能发生。要让患者有治疗失败的心理准备,鼓励患者不能放弃。
2.行为治疗的主要目标
心理行为治疗主要是针对烟草成瘾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复吸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干预,帮助患者走向康复的过程,其主要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患者的治疗动机:患者内在的戒烟动机是改变成瘾行为的关键,是戒烟的内在动力,若患者没有治疗动机,就不可能有戒烟行为。因此,心理行为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帮助成瘾者认识到吸烟对自己的健康、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危害,戒烟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积极意义,帮助其解决对戒烟的矛盾心理,激发起戒烟治疗的动机而接受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治疗动机会随着环境变化而经常波动,动机强化治疗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干预技术,可以帮助患者保持治疗动机从而坚持治疗。
(2)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与自我效能:帮助患者提高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才有可能帮助患者改变烟草依赖的行为,走向康复之路。在戒烟咨询中始终要强调由吸烟者而不是由咨询者来选择和履行改变吸烟行为的计划。例如,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要减少向吸烟者提出诸如“你应当这样做”一类的要求,而恰当的表述是“如果你想这样做,我可以提供帮助”。此外,在谈话中,运用吸烟者过去成功的戒烟经验来鼓励他们也是维持吸烟者自我效能的有效策略之一。
(3)提高治疗依从性:“再高明的医生,如果患者不配合,都是无济于事”。任何疾病的治疗,都需要患者遵从医生的建议完成各种治疗程序,戒烟更是如此。心理行为治疗可以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对治疗的态度与不正确认知,及如何应对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4)争取家庭支持:烟草成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关系,家庭成员易对患者失去信心和信任,另外成员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互相埋怨,这些都不利于戒烟。心理行为治疗需要帮助患者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帮助他们解决家庭问题,改善家庭关系,使患者与家庭成员重建相互信任与理解的关系,争取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利于患者保持戒断状态。
(5)掌握防复吸的应对技能:戒烟后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复吸,包括缺乏识别高危环境、合理化借口、渴求应对、决策与问题解决、时间和金钱管理技能。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并练习这些预防复吸的技能,是烟草成瘾治疗中最基本的技术。
(6)寻求社会支持系统:调动患者内在的积极性与家庭社会资源,调整成瘾患者的生活环境,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康复计划,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使患者具有相对良好的康复环境及氛围,帮助其保持操守。
(7)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多与吸烟者交往,缺乏健康的社交圈,可能存在饮食、夜眠无规律等情况。如果这种生活方式不改变,戒烟难以成功。因此,心理行为干预应该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家庭生活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3.心理行为干预的基本原则与技巧
(1)基本原则
基本态度 烟草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心理干预专业人员应同情理解患者,要有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从患者的角度来理解接纳他,不能表现出厌恶或鄙视的态度,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表达的观点应该持中立、接纳的态度,不去评判与争论。另外一个基本的态度是对患者的改变持乐观态度,相信患者是可以改变的,帮助其建立戒烟的信心。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有耐心,态度要灵活。
基本角色与定位 咨询师的角色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在不同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中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教育者、激发者、建议者、指导者、对质者等。但成瘾行为改变的主体是患者本人,咨询师与患者是合作关系,治疗中的主要任务是激发、指导、支持、教育患者并使他们坚持治疗,应尊重患者自己的权利,激发患者内在的改变动机,灌输希望。咨询师应以就诊者为中心,与患者商讨共同制定治疗目标,而不是给患者规定目标,当强调患者在改变中的个人责任。
保密原则、尊重隐私 在心理行为治疗中会涉及患者的一些隐私,咨询师必须做到保密。除非影响到患者本人与公共安全的情况,否则在治疗前需要向患者保证治疗内容的保密性,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安全感。
不伤害原则 无论是做什么样的心理治疗,一定要以患者的利益为主要的目标,不能够伤害患者,不能够侵犯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利。
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良好的治疗关系在心理行为治疗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心理行为治疗的第一步,也是良好治疗效果的保证。因此,如何取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觉得你可以帮助他至关重要。咨询师需要向患者表达他们理解其在戒烟过程中的艰辛付出,这样成瘾者感到被人理解,有人支持他,有利于配合治疗。
(2)基本技巧
提问与倾听 倾听是建立治疗性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在心理治疗的会谈中,所谓“倾听”对方的谈话不仅仅是听听而已,咨询师还要借助言语的引导,真正“听”出对方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这种特殊的引导或说咨询师的这类方法的采用,就是我们这里所要谈的注意倾听的技巧。倾听体现了咨询师的真诚态度及对患者的尊重与重视,可帮助咨询师准确了解患者的想法与问题。咨询师可以通过眼神交流、身体姿势、言语等表达对患者的关系与兴趣。
提问包括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鼓励、说明、对来访者感情的反映和总结等。提问时应注意语气语调的运用,以免显得过于咄咄逼人。应以共情式、疑问式、语气温和的发问,让患者感到被倾听和理解。
共情 接纳和理解患者在述说过程中的看法、感受和情绪反应,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理解他所面临的问题,感受患者的感受。
鼓励和重复 鼓励是指对来访者所说的话的简短的重复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嗯”“噢”“是这样”“后来呢”等来鼓励对方进一步讲下去或强调对方所讲的某部分内容。这是最简单的技巧之一,然而正是这一简单的技巧,使咨询师得以进入来访者的精神世界。鼓励是一种积极的方式,它能使来访者了解到咨询师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并希望他继续讲下去。以重复语句作为鼓励对方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很有效力的反应方式,这可以表明咨询师对来访者所说的话中关键词语的注意。通过这样的鼓励,可引导来访者的谈话向某一方向的纵深部位进行。哪怕是最简短的鼓励都可以看作是对来访者的一种强化,这种强化会影响到来访者进一步谈话的内容。鼓励或重复看上去极简单,但它对来访者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在运用鼓励语句的同时,咨询师还要注意自己身体语汇的运用,如专注于对方的神情,倾听的姿势以及点头示意等。专注的神情和倾听的姿势对对方的谈话也是一种无声的鼓励,而点头所表示的含义就更为明确了。
重构 是咨询师根据来访者谈话的信息,从另外一个角度提供可能促进其行为改变的不同的解释或意义,重构帮助患者将可能没有考虑到的一些行为与后果联系起来。
总结 总结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意义相同。在心理治疗会谈中,总结就是把来访者所谈所讲的事实、信息、情感、行为反应等经过咨询师的分析综合后以概括的形式表述出来。总结可以说是会谈中咨询师倾听活动的结晶。总结有些像穿珠子,把来访者所表述出来的信息的主要内容清理成串,分门别类。总结是咨询师每次会谈必用的技巧之一。在收集资料式会谈结束,咨询师可以给来访者概括一下对方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如:“从我们前面的谈话可以看出你现在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除此以外,还有其他问题吗?”当然,总结并非只有在结束会谈时才用,在会谈中咨询师可以随时运用,只要判定对对方所说的某件事情的有关内容已基本掌握即可。这可以说是划出了会谈的一个小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