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手段

一、非药物手段

由于烟草使用的毒性渐渐被公众及卫生健康人员认知,因此,在使用药物戒烟前,对吸烟者使用非药物手段,即行为医学方法干预,也有一些研究报道。我国人群中因疾病或其他原因自行戒烟的比例远高于西方人群。王丹等对201例冠心病在院患者的调查发现,11.9%因病已戒烟,未戒烟者有67.6%拟戒烟,但无专业人士帮助。从这一调查看,提高戒烟措施的普及性有助于患者或有戒烟意愿者增加戒烟的可能性。沈益妹等对湖南农村地区吸烟者戒烟原因及戒烟意愿分析发现,吸烟者准备戒烟的原因依次为考虑自身健康(87.83%)、为孩子树立榜样(77.10%)、亲人反对(76.81%)等因素,这为针对中国吸烟人群戒烟提供了针对性指导意见。赵宪等对华北地区16家戒烟门诊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就诊的1467名人员(男性占98.4%,平均年龄为49.3岁,平均烟龄为23.5年)进行分析其戒烟原因,50%以上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健康,60.4%的吸烟者通过院内转诊方式得知戒烟门诊并寻求戒烟帮助。表明公众对烟草危害的认识程度尚低,也无从获得相应的支持方法。

关于戒烟及烟草危害的认识在欧美的普及率高于中国。因此,也会有各种相应手段用于戒烟。Hartmann-Boyce等对数据库中的使用行为学干预戒烟的研究进行分析,使用的戒烟手段包括所有的非药物方法,如咨询、运动、催眠、自助材料等,研究包括33个系统评价,共收集了312个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对象共计250563人,845个不同研究组,纳入Meta分析。在排除证据低的研究后,经过分析发现,用于戒烟的行为学有助于提高6个月以上的戒烟成功率,而且无明显证据显示会增加不利影响。

随科技发展,智能手机在戒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根据戒烟目标开发的应用程序(APP)在各国都有应用。在葡萄牙就有Android和iOS两大系统共41个,其中基于iOS系统的更多。每个APP有其不同的促进戒烟的方法,也能评价使用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目前戒烟APP已广泛用于戒烟中,但还需要提高内容的交互性及提供更切合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