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与跨越式增长,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提升,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之后,精神追求也不断增加,更多的艺术门类开始涌现,更多的人开始加入艺术学习与探索中。在进一步推动钢琴音乐发展的同时,也对钢琴音乐教育本身提出了更多严格的要求。随着学生的素质提升、眼界开阔,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期待的要求,这对于传统的师生关系也是巨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形势发展,促使更多教师对现在的钢琴教育产生困惑,更高的钢琴教育要求也对教师本身提出了发展的空间,需要钢琴教师本身更加注重自身的艺术素养,更加关注钢琴音乐的教育发展。在日常的钢琴教育中,钢琴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三种素养与品质。
(一)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
钢琴教师对钢琴教育的理想追求,对钢琴艺术人才的培养热情是保障钢琴教育逐步发展,促进钢琴艺术人才不断涌现的根本措施。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钢琴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职业修养,较高的职业约束力,才能进一步促进钢琴教育的逐步发展与全面进步,才能进一步推动钢琴教育本身的不断探索与提升。由此可见,只有钢琴教师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将钢琴教学活动融入自身的理想信念中,才能够促进钢琴教育本身的逐步发展与不断探索、提升,才能为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培育更多更为优秀的人才。教师的职业理想意味着教师对钢琴教学活动饱含爱意,是向往的,是热爱的,是将自身的职业价值与职业理想倾注到具体的钢琴教学活动中的。钢琴教师需要具备耐心,引导学生对钢琴音乐作品的理解,对钢琴曲目的认知与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弹奏方法,培养优质的钢琴练习能力,全面提升创作与演奏知识,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演奏技术,并且教师与学生处于较为和谐的状态,从而促进钢琴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尽管教师的职业理想可以作为教育活动的推动力,但是在外在形式上,需要进一步以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为基础,将责任意识融入具体的钢琴教学活动中,这是钢琴教育逐步发展的根基,也是钢琴教育全面进步的基础。教师自身对于工作具有一定的追求意识,深知全面提升钢琴教育责任意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钢琴教师在发展结构上已经逐步趋向专业化、合理性、科学性,钢琴教师已逐步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与前进机会,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探索中,都有了更好的发展趋势,专业素养也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体现在诸多方面,具体包括:第一,要热爱自身的本职工作;第二,要将责任落实到行动中;第三,要尊重学生;第四,要加强自我修养;第五,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第六,要注意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目前,钢琴越来越被广泛接纳,钢琴教师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钢琴教师要积极认识到自身价值,尊重职业,认真对待教学活动,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对所教学的音乐作品负责,对教学对象负责,积极给予学生诚恳的建议,给学生以鼓励,营造音乐氛围,给学生以情感、想象的启迪,注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二)厚实的钢琴教学专业知识
在钢琴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及条件性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指的是关于钢琴学科的知识,主要包括钢琴演奏技术、钢琴教学法、音乐理论知识、钢琴演奏流派等。在钢琴音乐教学中,实践性知识指的是和课堂情境相关的知识。实践性知识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反思、分析、总结教学经验。钢琴教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它的特点是一对一教学,特别注重对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培养,是对钢琴演奏的情境性的讲述。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及综合的文化素养等知识。在钢琴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其特殊性,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而教育学的知识,可以使钢琴教学的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钢琴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师还应掌握钢琴演奏的评价方法,能够及时地给学生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钢琴教学中,钢琴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条件性知识,这样才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1.本体性知识
钢琴教师本体性知识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钢琴演奏技巧的知识。熟练的钢琴演奏技巧是钢琴教师的基础专业素养。钢琴教师应对整个钢琴演奏技巧体系了如指掌,并能对各种演奏技术给出科学合理的训练办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良好的触键技术去表达作品与音乐风格,领会钢琴创作者的情感,感受钢琴音乐作品的价值与魅力。因此,只有科学采用恰当的演奏技巧,才能展现钢琴音乐作品本身的艺术性。
钢琴教师还需要具备较为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音乐理论素养,不断强化自身的音乐理论转化能力。在钢琴教学中,钢琴教师对于诸多钢琴音乐作品的基本内容、诠释的情感、表达的意境、基本结构等具有完整的、充足的理论认知,具备主动的音乐审美能力。这意味着钢琴教师的音乐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将会对钢琴音乐教学本身的实质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钢琴音乐教学中,只有钢琴教师具备了扎实的音乐理论素养,对钢琴作品具有自己的理解,才能够指导学生的演奏。对于钢琴教师而言,对基础音乐知识、音乐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学习与探索,提高自身对音乐历史、音乐发展的理解与认识,有助于音乐理解和对钢琴音乐作品的准确把握,更有助于教师对钢琴音乐作品的审美与风格把握,促进教师自身的钢琴弹奏能力与教学能力。可见,钢琴音乐教师需要对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开展深入的分析与理解,掌握不同钢琴音乐作品的曲式、和声语汇、时代风格等本体性理论,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钢琴教学的魅力,提高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学习力度与学习成果。
2.实践性知识
在钢琴音乐教学中,实践教学能力也是钢琴教师需要全面掌握与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实践性知识是决定钢琴教师的教学效能高低的重要基础与关键因素。
(1)演奏与伴奏能力
在钢琴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演奏与伴奏的能力。在钢琴演奏方面,钢琴教师应该具备可以在任何情境下进行演奏或者视奏多种钢琴音乐作品的能力,包括不同的钢琴音乐风格,不同的钢琴音乐作品,可以在钢琴课堂教学上给学生最直观的示范。与此同时,钢琴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具备较强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完善钢琴音乐教学活动。对于钢琴音乐教学而言,钢琴演奏与钢琴伴奏同等重要,两者都是钢琴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都对钢琴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钢琴教师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如何弹奏诸多的钢琴作品;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即兴伴奏的魅力与能力,进一步研究伴奏的方式方法。
(2)指挥能力
钢琴教师需要以钢琴教学为基础,丰富钢琴教学的方式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对钢琴音乐作品的合奏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钢琴四手联弹,钢琴协奏或是多台钢琴合奏。为此,在钢琴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必备的指挥技能,对深入探索关于钢琴合奏、不同声部之间的平衡能力、钢琴弹奏技巧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需要进一步探索与提升。
(3)即兴创作能力
在钢琴音乐教学中,对于即兴创作而言,钢琴教师需要掌握必备的编曲与即兴创作的多方面能力,以此来探索引导学生编曲创作的教学方式。在钢琴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提高自身的即兴创作能力,不断尝试即兴创作活动,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夯实钢琴理论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钢琴创作能力,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钢琴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与创作能力,促进钢琴教学活动的逐步发展。
3.条件性知识
钢琴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的掌握,其根本目的就是能够在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传达与沟通。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是确保钢琴教学完善发展与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也是钢琴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在钢琴音乐教学中,教师积极加强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积极讨论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全面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与钢琴曲目,以此为基础,开展更有趣、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该借助交流与沟通,将自身的教学理念与弹奏经验分享给学生,以此促进学生的钢琴学习活动,推动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同时,钢琴教师还需要与同行开展细致的交流与沟通,探讨钢琴教学中存在的各类教学问题,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存在的教学难题开展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交流钢琴教学的经验与教训,以此提高自身的钢琴教学能力。
由于钢琴表演需要艺术修养及文化修养,钢琴本身所传达的不仅是音乐的音响,还需要展现钢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氛围,体现钢琴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因此,优秀的钢琴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化修养。
(三)钢琴教学法的具体内容
1.钢琴教材的选择
在钢琴音乐教学中,各类钢琴教材种类丰富,质量也参差不齐,对钢琴教学产生了较多的干扰,如何在众多的钢琴教材中进一步发现、摸索出对钢琴教学本身具有重要作用与影响的钢琴教材,对钢琴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钢琴教师需要逐步提升的能力。对于钢琴教学而言,只有选择正确的、有效的钢琴教材,才能保障钢琴教学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2.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策略
钢琴教师应对钢琴教学法、音乐教学法进行学习。在钢琴历史发展中,有诸多优质的钢琴教学方法,钢琴教师都应该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对各类钢琴教材有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依据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与钢琴教学理念,选择更为有效的钢琴教学方式,开展有质量的钢琴教学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发展,钢琴教学本身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拥有更加蓬勃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应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力,这也是钢琴教师需要逐步具备的能力基础。由于学生课堂参与度至关重要,钢琴教师完善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活动的控制能力,是提升钢琴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支撑力量与完善的保障,也是钢琴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基础。在钢琴音乐教学中,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提升学生钢琴学习的成就感。
钢琴教师需要积极认识到,只有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钢琴学习主动性,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钢琴学习的发展与提高。因此,钢琴教师应加强钢琴教学的策略研究,促进学生的钢琴学习效果,更快地提高钢琴学习技能,培养优质的钢琴教学人才。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钢琴教师需要突显钢琴教育改革背景下,钢琴专业人才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与提升,推动钢琴教学的逐步发展与完善。
在钢琴教学中,还应重视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媒体是指用来传递信息的媒介物,包括器材或设备的硬体,或承载资料内容的软体,用来传递教学内容相关信息的媒体。钢琴教师应该探索有效的操作与应用方式,根据钢琴教材的内容,依据学生的钢琴学习特点,采用各类教学媒体,促使钢琴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3.观察与评价
在钢琴音乐教学中,观察与评价是钢琴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是教师获取专业信息的直接方式。教师完善的观察评价知能及专业理念,能提高教学效能感。教师要发现学生在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学生的钢琴教学活动深入地引导与指导,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需要对学生钢琴学习能力与学生的钢琴学习行为进行主观判断。在钢琴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师本身不但可以教授学生诸多的钢琴音乐知识,关于如何弹奏钢琴的专业技巧,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通过观察,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建设性、鼓励性及切实有效的评价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钢琴学习的全面发展。
4.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素养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人对自身心理的控制过程。在钢琴演奏中,钢琴演奏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平和,从而促使其更加轻松地进入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中。在钢琴音乐的演奏中,学生最需要克服的问题是紧张。正因如此,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虽然其掌握了更加优质的演奏技巧,但在演奏时,其往往还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这就进一步造成学生的紧张心理,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更好地投入具体的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中,难以有效地促进自身的钢琴演奏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学生自身的钢琴演奏心态不积极。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消除内心的紧张与恐惧情绪,降低身体肌肉的紧张程度,从而保障自身钢琴演奏的顺利性。
对于钢琴音乐教学而言,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积极应对钢琴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消除紧张情绪。钢琴教师可以通过观摩、音乐会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