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钢琴教学的现状和开展的意义

二、中国当代钢琴教学的现状和开展的意义

音乐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钢琴学习对青少年智能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对集中注意力的锻炼,对知觉和动作的配合与协调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背谱、理解作品,可以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和谐发展。通过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培养青少年持之以恒的品质,增强想象力、创造力,掌握更多的文化、历史和音乐方面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钢琴学习在“中西关系”的问题上仍存在“欧洲中心论”的倾向。有限并稍显曲高和寡的中国作品在如今的钢琴教学中要赢得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稍显无力,而流行音乐中所谓“中国风”的作品不仅合大家的“胃口”,而且曲小讨巧、朗朗上口,更容易被大多数青少年钢琴学习者所接受,进行适当的技巧性改编后,钢琴弹奏中需要学习者掌握的弹奏技巧也更容易被掌握了。这些作品丰富了钢琴音乐类型的同时,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发挥了绵薄之力,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下,虽说谈不上奠定什么基础之类,但是能发挥一点作用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周杰伦、后弦创作的很多作品都具有这一特点,青少年喜欢这些作品的也非常多,只要钢琴教师稍加处理就有可能成为一首不错的钢琴曲,或者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流行音乐改编的比较简单的钢琴谱,教师也可拿来进行稍加工后用之于教学。另外,林海先生也创作了很多现代感十足的钢琴小品,如若将其运用于教学,相信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会比较受用的。

“教材内容单一,是目前国内钢琴教学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在国内的钢琴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选用巴洛克、古典、浪漫和20世纪的作品作为学习用的教材。钢琴教师都遵循传统的钢琴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给学生留的钢琴曲目不外乎就是那几位著名作曲家的作品。”钢琴教材结构和内容当然要坚持基础性,但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具有差异,因此钢琴基础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也要体现层次性,既有必教必学的内容,又有选教选学的内容;既有精讲内容,又有泛读内容,做到根深叶茂;既有强劲的主干,又有茂盛的枝叶。

作为钢琴教师会发现,现在有许多学生能弹好外国作品,却弹不好中国作品,特别是把握不好中国作品的风格、韵味。中国艺术强调的是一种节制情感、超脱世俗的空明。中国艺术采取的形式极其单纯质朴,有时甚至虚无缥缈、听凭自然,在给人一种漠然的印象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优美高尚的气魄和精神。中国艺术的视角,并非集中于事物的外观或表象,而是其整体中所内涵的精神气质。这正是中国艺术深邃内涵的艺术本质,也是其玄妙高深的魅力所在。在我国钢琴日常教学中,也存在学生爱弹西洋作品,不愿意弹中国作品的现象。在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艺轻文化的现象,缺少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文学、美学的全面学习与了解,从而导致学生难以深刻领会中国钢琴音乐中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而限制了他们民族音乐审美观的丰富性,在如此长期的音乐学习和欣赏中,很少接触中国的民族音乐,这不仅是一种教育的失误,更是中国音乐文化传播的缺失和错位,也是一项等待弥补的文化遗憾。1852年,有个美国学者发表了“艺术独立宣言”,这是第一次在美国的音乐理论领域中鲜明地提出要摆脱欧洲音乐文化束缚,创造美国自身的音乐文化,这一事件对美国专业音乐的诞生与成长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性作用。[1]对于现在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界来说,流行音乐中的一部分曲目在一定程度上也许可以弥补这一遗憾。

笔者认为,对于钢琴教学来说,针对不同的钢琴教授对象,可以结合学习者各自对流行音乐的喜好情况开展教学,指导他们弹奏他们所熟悉的流行音乐,或者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带有多元音乐文化元素的流行音乐作品开展教学,进而把需要传授的钢琴弹奏技巧教给他们,这样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钢琴学习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