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触键技术的发展历程
钢琴触键技术的发展历程至关重要,同时钢琴演奏对技艺有很高的要求。自乐器出现以来,每一位演奏者都会面临钢琴的触键技术,是演奏钢琴发音的关键所在,决定着琴声的感染力。钢琴音色除涉及美学和不同钢琴流派的艺术风格等问题外,它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触键技术问题。音色作为总体音响结构的一部分,其音色变化说到底是演奏家极其细致、敏感的指触差别造成的,也就是说,钢琴触键技术对钢琴演奏音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钢琴的性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改进,而钢琴的触键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完善。
在乐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最早的键盘乐器是管风琴。它在15世纪之前就已经被用于教堂仪式。巴洛克时期可以说是管风琴音乐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管风琴发展已日臻完美,它可以发出比哥特时期的管风琴更轻柔的声音,并且有包括主音栓或哨管音栓、混合音栓(上方泛音与基础音一起发声以增添色彩)和簧管音栓在内的各种各样的音栓。由这些音栓调节的音色变化是截然分明的,没有中间过渡层次,而且每种音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从15世纪起,在欧洲地区的音乐领域开始流行古钢琴。所谓古钢琴,从本质上来说,其包含两种形制,一是击弦古钢琴,二是拨弦古钢琴。在钢琴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钢琴器乐的逐步发展中,第一台钢琴于1709年发明。当时钢琴的制造者在权衡的基础上,将古钢琴的优势进一步提炼与改进,从而逐步探索出借助于琴键控制音槌,敲击琴弦的击弦装置。正因如此,在随后的钢琴制造中,钢琴的音量逐步增大,在后续的发展中,人们逐渐将钢琴称为piano。
在钢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结束,大量人的思想和个性获得了解放,艺术风格也开始形成多样性的特点。在1600—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里,欧洲文化领域中出现了一种十分崭新的艺术风格——巴洛克风格,其属于复调风格,琴声之中随着很多装饰音,当时都是使用古钢琴来演奏乐曲,音色及音量的变化不大,并且琴声富有弹性,能够将钢琴音乐的基本声音清晰地演奏出来。
在钢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典主义时期是钢琴音乐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时期,也是钢琴触键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必不可少的时期。在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方面的佼佼者主要有三位,一是著名钢琴音乐家莫扎特;二是著名钢琴音乐家海顿;三是著名钢琴音乐家贝多芬。对于钢琴音乐而言,在具体的钢琴音乐发展中,这三位的触键技术都不同,在钢琴音乐的风格表现上也存在较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著名钢琴音乐家贝多芬在音乐风格上与其他两位都有着较大的不同。在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中,其风格主要有:一是纯朴而又生动的;二是纯真而又优雅的。而对于贝多芬来说,其成熟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步转变为充满戏剧性的风格作品,在钢琴音乐中一直充斥着一种紧张感,以此表达自己刚强的意志。在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许多作坊对钢琴进行改革,具体体现在击弦机材料的选用、钢琴中机械的变动及钢琴中音色的处理。1760年,钢琴逐步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1771年,方形钢琴产生,钢琴开始拥有更多的声音。18世纪末期,钢琴已经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在钢琴触键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触键技术的发展更为迅速。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之后,经过历代制琴大师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增加了钢琴的音量,扩展了音域,并改善了钢琴的机械装置,钢琴的构造日趋完善,钢琴的音色逐渐臻于完美,制作工艺已经成熟起来。钢琴被广泛运用于音乐演奏会上。而被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和被称为“钢琴之王”的李斯特,让更多的人了解钢琴。新的三角钢琴给乐器带来了比贝多芬和舒伯特时代宽广得多的表现领域,作曲大师和钢琴演奏大师们找到了更多的触键技法。
在钢琴触键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触键技术有了新的变化。在印象主义时期,钢琴音乐本身也呈现出更多的变化趋势,其更加强调自然的美感与音乐本身的美感。在印象主义中,音乐家们更加强调表达人对自然的感观。在音乐风格上,印象主义往往是朦胧的、混浊的。印象主义的触键技术多为指肚部位的触键方式及根据音色决定的触键速度,暗则慢,明则快,在触键角度上避免了垂直触键,多水平的触键方向、轻柔细薄的触键力度将琴音演奏成了强壮、暗柔的效果。
要对印象主义的钢琴曲进行演奏,就要使用全新的触键技术,即抚摸式触键技术,用极敏锐的色彩感官和极为细腻的触键技术表现印象主义钢琴音乐多层次的力度和音色,展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印象主义风格给钢琴音乐带来了全新的风貌,创造了完全不同的音响效果,也提出了钢琴艺术触键的新课题。
在钢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近现代音乐的逐渐发展,音乐风格逐渐增多,主流风格逐渐变少,音乐的多元化逐渐体现出来。正因如此,在钢琴音乐的演奏中,更多的触键技术都是采用指尖触键,以此来进一步展现触键部位的爆发力,从而展现音乐本身的音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