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阶的教学方法
音阶教学要遵循“先分后合,先慢后快,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反复细致的练习。最初接触音阶时,钢琴演奏者最好先分手弹,掌握指法,分手重点练习,然后再双手合练。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具体包括:第一,先从双手同向练习开始,以此进一步加深钢琴演奏者对音阶的印象;第二,引导钢琴演奏者开展双手反向的音阶练习。反向练习因为左右手的指法相同,钢琴演奏者反而容易掌握。练习时,需要先慢后快,尽量引导钢琴演奏者高抬手指、慢练,促使钢琴弹奏更加准确均匀,各个手指的力量必须平稳转移,弹奏动作应圆滑相随,用力均匀。力度的自然倾向,避免每个音的力度毫无变化,弹奏僵硬,使音阶缺乏圆滑流畅感。
在钢琴教学中,影响音阶弹奏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在钢琴教学中,对音阶练习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首先就是“1指”的笨拙问题。“1指”也就是大拇指,在人体构造上,相较于其他手指的长度而言,其受制于生理上的约束性;在长度上,大拇指往往比其他手指更短,这就导致了在钢琴教学中手指力量不同的问题,这是人体生理结构造成的问题,也是正常而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钢琴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引导学生全面训练大拇指的钢琴弹奏技巧,提升学生手指的综合弹奏能力。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常常发现不少学生由于均匀性的问题,学生的大拇指常常存在活动缓慢的现象。在钢琴弹奏中,不够灵活的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的钢琴学习过程,影响了钢琴演奏者的音阶练习质量。在钢琴弹奏的过程中,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为了促进大拇指的灵活性,需要进一步关注大拇指的训练过程与演奏技巧的运用。因为大拇指与其他手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排列的位置上,大拇指相对较远,大拇指的运动通常采用斜向动作来触键,因而在手指的灵活度上,大拇指的灵活度要远远低于其他手指,这是在音节弹奏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音阶弹奏前,钢琴演奏者能够开展多种多样的关于活动大拇指及促进大拇指转移的练习活动。例如,想要进一步促进手指灵活度的全面提升,确保手指灵活度的有效发展,可以积极练习弹奏哈农《钢琴练指法》的第32~37首。对于初学钢琴的学生而言,这些乐曲的练习可以进一步锻炼大拇指的灵活性,促进大拇指的音阶练习,是非常好的训练方式之一。其中,第32首是1指从第2指下移过,第33~35首分别是1指从3指、4指、5指下移过,第37首比较特殊,需要多练习。要掌握这个技巧,就要每天练习直到非常熟练、得心应手。穿指时,1指贴键,向内自然弯曲,用指尖触键,同时手腕进行微微协调配合,整个手掌保持自然支撑。1指穿过去之后,后面的手指立即抬起手指做准备。跨指时,1指尖触键,后面手指积极抬起,手腕放松配合1指,当后面的手指跨过来之后,1指和整个手型立即归位。对于钢琴学习者而言,全面学习以上这些大拇指的训练方式,在钢琴教学中,积极开展此类音阶的训练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1指的钢琴学习质量,提升学生的1指灵活度,促进学生的音阶技巧提升。
第二,在钢琴练习的过程中,要逐步提高自身对音阶的掌控能力,需消除在钢琴弹奏时存在的手腕、手臂的不正确动作。在学习中,部分学生总是存在手腕手臂的不正确动作或者多余动作,这些动作本身对钢琴弹奏没有任何帮助作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钢琴练习活动,阻碍钢琴演奏者的顺利弹奏。在音阶练习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消除这些不正确的动作,以此提高学生对音阶的把握程度与掌控力度,实现手指的灵活移动。换指时,其手腕应该在最大可能性上保持平稳,在钢琴弹奏的过程中不可以出现上下抖动的现象,这会影响钢琴弹奏力量的流畅度。除此之外,手臂应该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应该向钢琴演奏者的手指运动方向移动,且移动中应该尽量保持平稳。在快速的音阶训练过程中,钢琴演奏者手臂的动作需要一气呵成。确保学生钢琴弹奏的正确性与规范性,以此促进学生的音阶弹奏能力,促进学生音阶掌控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阶弹奏指法。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在弹奏钢琴之前看清指法,以此培养学生关注指法练习的习惯,善于思考的钢琴学习品质,为学生钢琴弹奏能力的逐步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对各类音阶所涉及的具体指法进行有效分类,做到清楚明了;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半音阶的练习,提高学生对半音阶练习的重视程度与关注度。半音阶的练习重点在1指上,要求1指非常灵活地穿越其他指(2、3指),这就对1指的独立性、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常用的有两种指法:一是以“1、2、3指”弹奏最为常用,尤其用在弹奏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古典作品时,它的指法归纳为:1指弹白键,3指弹黑键,白键相邻用2指弹。二是“1、2、3、4指”和“1、2、1、2指”两组,常用于浪漫派的乐曲中,因为1指用得较少,而“4”指相对较弱,尽管在快速弹连奏时效果较好,但较第一种指法还需要专门引导学生练习。